谏议
jiàn yì
  • 拼 音:jiàn yì
  • 注 音:ㄐㄧㄢˋ ㄧˋ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1).官名。谏议大夫。《汉书·王莽传下》:“又置师友祭酒及侍中、諫议、六经祭酒各一人。” 唐 韩愈 《感春》诗之三:“ 蔡州 纳节旧将死,起居諫议联翩来。”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资政新篇》:“或更立一无情面之諫议在侧,以辅圣聪不逮。”
    (2).谏诤。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 子胥 力於战伐,死於諫议。”
    (3).指谏诤论议的文字。 刘师培 《<文章学史>序》:“如 房玄龄 深识机宜, 马周 长於机变, 魏徵 少学纵横,然 房 长於书檄, 马 长於敷奏, 魏 长於諫议。”

  • 基本含义
    指忠言逆耳、直言无讳地劝谏君主或上级,以期改正错误、防止灾祸。
  • 详细解释
    谏议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行为,指臣子或下属对君主或上级进行直言劝谏。这种劝谏往往是为了改正错误、防止灾祸,但由于君主或上级往往不愿听取批评,因此谏议往往会被视为冒犯,甚至会导致严重的后果。谏议的精神在中国古代被视为一种忠诚和勇敢的表现。
  • 使用场景
    谏议常用于描述在权力中心的决策过程中,有人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劝谏君主或上级的情景。它强调了言者无欲,只为国家民族利益着想,不畏权势,坚持真理。这种情景常出现在历史故事、政治演讲或文学作品中。
  • 故事起源
    谏议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中,是中国古代史书《春秋左氏传》的一部分。《左传》是关于春秋时期的历史记载,其中有许多关于谏议的故事。这些故事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了谏议的重要性和困难。
  • 成语结构
    谏议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没有特殊的结构。
  • 例句
    1. 他毫不畏惧地谏议君主,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建议。2. 虽然他的谏议被上级忽略了,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立场。3. 这位官员善于谏议,他的建议常常能够得到领导的认可。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记忆谏议这个成语:1. 将成语分解为“谏”和“议”,“谏”表示劝谏,提醒你成语的基本含义。2. 将成语与相关的历史故事或文学作品联系起来,帮助记忆和理解。
  • 延伸学习
    如果你对谏议这个成语感兴趣,可以进一步学习中国古代的谏议制度和相关的历史故事。你还可以学习其他与政治和权力相关的成语,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我有一个谏议,我们应该节约用水,保护环境。2. 初中生:作为班长,我要勇敢地谏议老师,提醒他注意一些同学的学习情况。3. 高中生:在社会实践中,我们应该有勇气谏议上级,指出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