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刑
tú xíng
  • 拼 音:tú xíng
  • 注 音:ㄊㄨˊ ㄒㄧㄥˊ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释义]
    (名)剥夺犯人自由的刑罚,分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两种。
    [构成]
    偏正式:徒(刑
    [例句]
    他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作宾语)
    [同音]
    徒行

  • 英文翻译

    1.{律} imprisonment; sentence

  • 详细解释

    ◎ 徒刑 túxíng
    (1) [imprisonment;prison sentence]∶刑罚名。将罪犯拘禁于一定场所,剥夺其自由,并强制劳动。其名始于北周。今分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两种
    (2) [term of imprisonment]∶服刑期
    判十年徒刑
    刑罚名。将罪犯拘禁于一定场所,剥夺其自由,并强制劳动的刑罚。其名始于 北周 ,并列入“五刑”之一。年数为一至五年, 隋 改为一至三年, 唐 、 宋 、 元 、 明 、 清 因之,惟刑等有所不同。今分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两种。我国刑法规定,有期徒刑期限为六个月以上十五年以下,但在数罪并罚或死缓减为有期徒刑时,可到二十年。《周礼·秋官·司圜》:“司圜掌牧教罢民。凡害人者,弗使冠饰而加明刑焉,任之以事而收教之。能改者,上罪三年而舍,中罪二年而舍,下罪一年而舍。”按,此即后世的徒刑。《隋书·刑法志》:“﹝ 北周 《大律》﹞三曰徒刑……四曰流刑。”《唐律疏议·名例一·徒刑五》:“徒刑五:一年,赎铜二十斤;一年半,赎铜三十斤;二年,赎铜四十斤;二年半,赎铜五十斤;三年,赎铜六十斤。”

  • 基本含义
    指被判处无期徒刑或有期徒刑的刑罚。
  • 详细解释
    徒刑是指法院根据犯罪人的犯罪事实和情节,判处其在监狱中服刑一定期限的刑罚。徒刑是一种剥夺人身自由的刑罚,通常用于严重犯罪行为,如杀人、强奸等。
  • 使用场景
    徒刑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犯罪行为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的情况。可以用于法律类的讨论、新闻报道、法律文献等场合。
  • 故事起源
    徒刑一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法律制度。在古代,徒刑是一种常见的刑罚,用来对待犯罪分子。它是一种剥夺人身自由的刑罚,让犯人在监狱中服刑一段时间,以惩罚其犯罪行为。
  • 成语结构
    徒刑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没有特殊的结构。
  • 例句
    1. 由于他犯下了严重的罪行,最终被判处了无期徒刑。2. 这个杀人犯被判处了有期徒刑二十年。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记忆徒刑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被关在监狱中服刑,剥夺了他的自由,这就是徒刑的含义。
  • 延伸学习
    如果对法律制度感兴趣,可以进一步学习关于刑罚和法律的知识。了解不同国家的刑罚制度和法律体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国家的法律文化和社会制度。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犯了重罪,可能会被判处徒刑。2. 初中生:徒刑是一种严厉的刑罚,可以让罪犯反思自己的错误。3. 高中生:他犯下了重大的罪行,最终被判处了无期徒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