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基本含义
- 比喻不明是非,盲目行动或盲目寻找。
-
- 详细解释
- 指人在困惑、迷茫时,不顾实际情况,盲目地采取行动或寻找解决办法。比喻做事不考虑实际,缺乏明智判断。
-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人的行为盲目,不顾实际,缺乏理性思考的情况。
-
-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列御寇》:“南海之帝为赤帝,北海之帝为玄帝,中央之帝为黄帝。黄帝之子曰颛顼,颛顼之子曰帝喾。帝喾之子曰尧。尧二十有八年,耕于南山之阿,投杼于江河,觅其所不逝。尧崩,而禹践天子位。”故事中的尧帝在位二十八年期间,曾经在南山阿耕田时投杼于江河,想找到水流不逝的地方,以寻找一个稳定的地方居住。这个故事后来被引申为比喻盲目行动或盲目寻找。
-
- 成语结构
- 由三个词组成,分别是“投”、“河”、“觅井”。
-
- 例句
- 1. 他对这个项目一点儿也不了解,却盲目投资,简直是投河觅井。2. 这个人一直在投河觅井,从来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成语“投河觅井”拆分为“投河”和“觅井”,并联想到一个人在河边投入一根棍子,希望能触及水底的井口。这个画面可以帮助记忆成语的含义。
-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盲目行动和盲目寻找相关的成语,例如“闭门造车”、“瞎子摸象”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弟弟想找到一本书,他投河觅井地在书架上翻找。2. 初中生: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道难题,有些同学不会做却盲目投河觅井,浪费了很多时间。3. 高中生:有些同学对未来的规划不明确,他们总是投河觅井地寻找自己的兴趣方向。4. 大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不能盲目投河觅井,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