刳松
kū sōng
  • 拼 音:kū sōng
  • 注 音:ㄎㄨ ㄙㄨㄙ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指船。 唐 李咸用 《公无渡河》诗:“刳松轻稳琅玕长,连呼急榜庸何妨。”

  • 基本含义
    形容人或事物极其陈旧破败,不能再修复。
  • 详细解释
    刳松源自《左传·宣公十二年》:“刳松而爨之,岂不痛哉?”意为把松木剖开烧柴,这样做不仅痛苦,而且毫无价值。后来,刳松被引申为修复不了的破败状态。
  • 使用场景
    常用于形容物品、建筑、制度等陈旧破败,无法修复或改进的情况。
  • 故事起源
    刳松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则典故。相传,春秋时期的鲁国宣公,为了治理国家,决定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改革。他命令将宫殿里的陈旧家具和建筑物全部拆除,然后进行修复和更新。然而,在拆除过程中,有人提议将拆下来的松木烧成柴火。宣公听后,发出了“刳松而爨之,岂不痛哉?”的感慨,意思是说这样做不仅痛苦,而且没有任何价值。于是,这个故事就演变成了成语“刳松”。
  • 成语结构
    动宾结构。
  • 例句
    1. 这个古老的庙宇已经刳松一半,无法修复了。2. 这部手机已经刳松了,再也无法使用了。
  • 记忆技巧
    可以联想刳松的故事情节,想象宣公在拆除过程中的痛苦和失望,以及无法修复的破败状态。可以将“刳松”与“破败无法修复”这个意思进行关联记忆。
  • 延伸学习
    可以学习其他与破败无法修复相关的成语,如“朽木不可雕也”、“画饼充饥”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这个玩具已经刳松了,不能再修了。2. 初中生:这幢楼已经刳松一半,看起来很陈旧。3. 高中生:这部电脑的硬盘已经刳松了,无法恢复数据。4. 大学生:这个制度已经刳松,需要进行全面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