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
tóng gǔ
  • 拼 音:tóng gǔ
  • 注 音:ㄊㄨㄙˊ ㄍㄨˇ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 铜鼓 tónggǔ
    [bronze drum] 中国古代南方一些少数民族所使用的乐器,由用作炊具的铜釜发展而成,用铜铸造。也指铜制军鼓

  • 英文翻译

    1.{考古} bronze drum

  • 详细解释

    (1).铜身铜面的鼓和铜身皮面的鼓的总称。形制多种,用法各异。 商 至 春秋 铜鼓。有两种:一种是横置的两面鼓,鼓面为素面或铸成类似鳄鱼皮的花纹,鼓身上部铸瓷枕形或铸双鸟,是 商 代器。另一种是筒状的一面鼓,底中空,全身饰蟠虺纹,是 春秋 时代的 秦 器。
    (2).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所使用的乐器。俗称“诸葛鼓”。筒状,底中空。鼓面光体有角;有的鼓面上铸出日光、青蛙、牛、马等形象,鼓身全部饰有几何形和人与动物的写生图像。今为 僮 、 布依 、 傣 、 侗 、 水 、 苗 、 瑶 等族民间珍藏,是节日和宗教活动中的重要乐器。《后汉书·马援传》:“ 援 好骑,善别名马,於 交趾 得 骆越 铜鼓,乃铸为马式。” 宋 范成大 《桂海虞衡志·志器》:“铜鼓,古蛮人所用。南边土中时有掘得者,相传为 马伏波 所遗,其制如坐墩而空其下。满鼓皆细花纹,极工緻。四角有小蟾蜍。两人舁行,以手拊之,声全似鞞鼓。”
    (3).西域打击乐器。《新唐书·礼乐志十一》:“《天竺伎》,有铜鼓、羯鼓、都曇鼓、毛员鼓。”
    (4).现代铜管乐队配置的打击乐器。铜身皮面。俗称“洋鼓”。 茅盾 《子夜》一:“风吹来外滩公园里的音乐,却只有那炒豆似的铜鼓声最分明。”

  • 基本含义
    指古代用铜制成的鼓,比喻有声势,却无实际作用的东西。
  • 详细解释
    铜鼓是古代一种用铜制成的乐器,它的声音嘹亮有力,但在实际战斗或工作中并无实际作用。因此,成语“铜鼓”用来比喻某些人或事物虽然表面上有声势,但实际上没有真正的作用或效果。
  • 使用场景
    铜鼓常用于形容那些只有表面上的声势或权势,却缺乏实际能力或效果的人或事物。可以用来批评那些只会吹嘘而不会实际行动的人,或者形容某些虚有其表的事物。
  • 故事起源
    成语“铜鼓”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传说。相传在古代的某个战场上,有一个军队的将领为了显示自己的威风,特意带了一个铜鼓,声势浩大地打响,但实际上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这个故事通过成语“铜鼓”来形容那些只有声势而无实际作用的人或事物。
  • 成语结构
    主要由两个汉字组成,没有特殊的结构。
  • 例句
    1. 他只会空喊口号,根本就是个铜鼓。2. 这个项目的宣传很大,但实际效果却像个铜鼓一样,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成果。
  • 记忆技巧
    可以把“铜鼓”形象地想象成一个空心的铜鼓,只有声音没有实际作用。可以通过与实际作用相反的形象来帮助记忆。
  • 延伸学习
    了解更多与“铜鼓”相关的成语,例如“铁饭碗”、“纸老虎”等,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成语的理解和应用。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虽然嘴上很厉害,但实际上就是个铜鼓。2. 初中生:这个团队的领导只会吹嘘,却没有实际能力,简直就是个铜鼓。3. 高中生:政府的宣传虽然很大,但实际上却像个铜鼓一样,没有真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