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 音:xiōng gé
- 注 音:ㄒㄩㄥ ㄍㄜˊ
- 繁体字:
-
- 基本解释
见“ 胸膈 ”。
-
- 基本含义
- 形容人心胸开阔,气度不凡。
-
- 详细解释
- 胸鬲源自古代的典故,胸鬲是古代的一种炊具,形状像鼎,用于烹饪。胸鬲成语意为人的心胸开阔,宽广如鼎,能容纳众多的事物和观点。这个成语形容一个人的气度非凡,不拘小节,能够平和地接纳各种事物。
-
- 使用场景
- 胸鬲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胸怀宽广,能够包容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可以用于表扬一个人的气度和胸怀,也可用于批评一个人的狭隘和偏见。
-
- 故事起源
- 相传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位名叫管仲的大臣,他聪明睿智,善于谋略。有一次,管仲在齐国国君面前说话时,他用了一个胸鬲来比喻自己的胸怀开阔,能够容纳各种事物和观点。管仲的比喻得到了国君的赞赏,后来人们就用“胸鬲”来形容一个人的胸怀开阔。
-
- 成语结构
- 主语 + 胸鬲
-
- 例句
- 1. 他的胸鬲宽广,能够容纳各种不同的意见。2. 她是一个胸鬲的人,从不计较小节,能够理解别人的困难。3. 作为一个领导者,他应该有胸鬲的胸怀,能够接受不同的意见。
-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胸鬲”这个成语与一个宽大的鼎形炊具形象联想在一起,用来表示一个人的胸怀开阔,能够容纳各种事物和观点。
-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的炊具和烹饪文化,以及古代的礼仪和道德观念。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是一个胸鬲的人,经常帮助同学解决问题。2. 初中生:作为班长,我要有胸鬲的胸怀,能够理解同学们的困难。3. 高中生:一个有胸鬲的人,不会轻易被外界的影响所左右。4. 大学生:大学生应该有胸鬲的胸怀,能够接受不同学科的挑战和思想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