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徙
bì xǐ
  • 拼 音:bì xǐ
  • 注 音:ㄅㄧˋ ㄒㄧˇ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谓避难迁居。 清 吴敏树 《梅伯言先生诔辞》:“余穷老於世,今且避徙无所。”

  • 基本含义
    指为了避免战乱或灾害而迁徙到别的地方。
  • 详细解释
    避徙是由“避”和“徙”两个词组成的,其中,“避”意为躲避,回避,避免,“徙”意为迁徙,移动。避徙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人们为了逃避战乱或灾害而迁徙到别的地方的行为。
  • 使用场景
    可以用于描述人们为了逃离战乱或灾害而迁徙的情景,也可以用于比喻逃避困境或危险的行为。
  • 故事起源
    避徙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历史时期。在古代,战乱和自然灾害时有发生,人们常常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园,到别的地方寻求安全。避徙这个成语就是从这种历史背景中衍生出来的。
  • 成语结构
    避徙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四字成语。
  • 例句
    1. 在战乱期间,许多人不得不避徙到山区避难。2. 遇到台风警报,居民纷纷避徙到安全的地方。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将“避”字和“徙”字分别与躲避、迁徙这两个概念联系起来来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同时,可以利用例句来加深对这个成语的理解和记忆。
  • 延伸学习
    可以通过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中的战乱和灾害情况,进一步理解避徙这个成语的含义和背景。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家附近发生了地震,我们要避徙到外地去。2. 初中生:在古代,人们常常因为战乱而避徙到山区或其他地方。3. 高中生:这个地区经常发生洪水,居民们每年都要避徙到高地。4. 大学生:面对疫情的蔓延,许多人选择避徙到农村避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