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 音:kǒu chì
- 注 音:ㄎㄡˇ ㄔㄧˋ
- 繁体字:
-
- 基本解释
见“ 口敕 ”。
-
- 基本含义
- 指言辞直截、不遮掩,直言不讳。
-
- 详细解释
- 口勅是由口和勅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口指的是嘴巴,勅指的是圣旨、命令。口勅的意思是指说话直截了当,不遮掩真实想法,直言不讳。
-
- 使用场景
- 口勅一词常用于形容人直率、坦诚的性格,也可以用来指责他人言辞过于直接、不够圆滑。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用口勅来描述一个人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毫不掩饰,直言不讳。
-
- 故事起源
- 《左传·宣公十四年》记载了一个关于口勅的故事。故事中,晋国的宣公问鲁国大夫子产:“吾欲伐鲁,将如之何?”子产毫不回避地回答:“大王若欲伐鲁,只能自取灭亡。”宣公听后十分愤怒,但也意识到子产说的是实话,因而没有对他发怒。这个故事成为了口勅这个成语的起源。
-
- 成语结构
- 口勅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形式为“口勅”。
-
- 例句
- 1. 他一向直言不讳,说话总是口勅。2. 老师对学生的问题回答总是很口勅,让人很受益。
-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的方式来记忆口勅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张开嘴巴,直接说出真实的想法,毫不遮掩,就像是发出一道圣旨一样。
-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直言不讳、坦诚相关的成语,例如直言不讳、直截了当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问我对这次考试的看法,我就直接说了实话,很口勅。2. 初中生:我喜欢和直言不讳的朋友交流,他们说话总是很口勅,不会拐弯抹角。3. 高中生:在班会上,我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同学们都觉得我说话很口勅,很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