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命
jì mìng
  • 拼 音:jì mìng
  • 注 音:ㄐㄧˋ ㄇㄧㄥˋ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1).以重任相委托。《论语·泰伯》:“ 曾子 曰:‘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劳谦冲退,救危全信,寄命不疑,託孤可保。”《梁书·侯景传》:“夫敌国相伐,闻丧则止,匹夫之交,託孤寄命;岂有万乘之主,见利忘义者哉。” 清 钱谦益 《浙江布政使司右参政李淑元祖母庄氏赠淑人制》:“矢志立孤,童稚伶仃,有託孤寄命之节;尊章衰老,有送往事居之忠。”
    (2).犹寄身,托身。《艺文类聚》卷七引 汉 杜笃 《首阳山赋》:“闻西伯 昌 之善教,育年艾於胡耉,遂相携而随之,冀寄命乎餘寿。”《三国志·吴志·吴主传》:“若罪在难除,必不见置,当奉还土地民人,乞寄命 交州 ,以终餘年。” 唐 张九龄 《和黄门卢监望秦始皇陵》:“黔首无寄命,赭衣相追逐。” 宋 曾巩 《邪溪祈雨文》:“今麦苗将槁,稻种未布,而春既尽矣,若又不雨至於十日,则麦必尽死,稻不可种,民将安所寄命乎?” 清 黄景仁 《洞庭行赠王大归包川》诗:“蛮烟瘴雨土卑湿,留我寄命於此乡。”
    (3).寄存之命。喻短暂的生命。《晋书·皇甫谧传》:“人之死也,精歇形散,魂无不之,故气属于天;寄命终尽,穷体反真,故尸藏于地。”

  • 基本含义
    寄托生命,冒着生命危险。
  • 详细解释
    寄命是一个表示冒险、不顾生命安危的成语。它指的是将生命寄托在某个事物上,不顾生命危险去做某件事情。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为了达到某个目的或者完成某个任务,不顾一切地去冒险或者牺牲自己的生命。
  • 使用场景
    寄命这个成语常常出现在描述英勇、牺牲、冒险等情境中,可以用来形容那些不顾生命危险,为了某个目标而奋不顾身的人。例如在战争中,士兵们为了保护国家,寄托了自己的生命;在救援行动中,救援人员为了拯救被困的人们,不计个人安危,寄命于此。
  • 故事起源
    《汉书·董仲舒传》中记载了一个有关寄命的故事。当时,董仲舒是汉朝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思想家,他认为人们应该为国家而牺牲,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有一次,他在朝廷上发表演讲时,被人问到为什么要把生命寄托在国家上,他回答说:“我寄命于此,以表忠诚。”这个故事成了“寄命”这个成语的起源。
  • 成语结构
    寄命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寄”是动词,“命”是名词。
  • 例句
    1. 为了保护家人,他毅然决然地寄命于此。2. 那位消防员寄命于火场,救出了被困的人们。
  • 记忆技巧
    可以联想“寄命”这个成语的含义,将生命寄托在某个事物上,不顾生命危险。可以想象自己在冒险的时候,将自己的生命交托给某个物品,例如一把剑、一本书等,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意义。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冒险、牺牲相关的成语,例如“舍命”,“不顾一切”,“视死如归”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应该寄命于节约用水。2. 初中生:为了追求梦想,他毅然决然地寄命于艺术。3. 高中生: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寄命于创业,不惜一切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