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正
kuāng zhèng
  • 拼 音:kuāng zhèng
  • 注 音:ㄎㄨㄤ ㄓㄥˋ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 匡正 kuāngzhèng
    (1) [correct;rectify]∶纠正;改正
    匡正纲纪。——《后汉书·何敞传》
    (2) [assist]∶扶正;辅佐
    匡正王室。——《左传·哀公十六年》

  • 近义词

    改正、矫正、纠正、斧正、示正、赐正、郢正、郢政、指正

  • 英文翻译

    1.(纠正;改正) rectify; correct

  • 详细解释

    扶正;纠正。《左传·哀公十六年》:“王孙若安靖 楚国 ,匡正王室,而后庇焉, 启 之愿也,敢不听从?” 唐 吴兢 《贞观政要·求谏》:“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朱文正》:“时抚军为 黄检 文襄公 之孙也,少年紈袴,贪黷骄奢,公时匡正之。” 祖慰 节流 《线》:“人民的政法人员不是文过饰非的政客,他们心地光明,在匡正纠误时喟然叹曰:‘这是历史的嘲弄,今天看来法官坐错了位置,应该和 李郑生 同志调换一下才是!’”

  • 基本含义
    纠正错误、修正偏差
  • 详细解释
    匡正是一个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第一个字“匡”意为纠正、修正,第二个字“正”意为正确、准确。匡正意味着纠正错误、修正偏差,使事物回归正轨。
  • 使用场景
    匡正常用于描述纠正错误、修正偏差的行为。它可以用于个人行为、组织管理、社会风气等方面。例如,可以用于描述一个领导纠正下属的错误行为,或者用于描述社会公众纠正不良习惯。
  • 故事起源
    匡正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中国。在古代,有一位名叫孔融的学者,他以正直、公正而著名。有一次,他在宴会上看到有人偷偷地拿走了别人的东西,孔融立即站起来,指责那个人的行为,并将东西归还给失主。这个故事传开后,人们开始用“匡正”来形容纠正错误、修正偏差的行为。
  • 成语结构
    匡正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其中“匡”是动词,意为纠正、修正,“正”是宾语,意为错误、偏差。
  • 例句
    1. 领导及时匡正了我的错误,使我能够从中吸取教训。2. 他是一个善于匡正自己错误的人,因此在工作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将“匡”字理解为手势纠正、修正的动作,将“正”字理解为正确、准确的意思,来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可以想象一个人用手势纠正、修正一个不正确的东西,使其变得正确、准确。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匡正相关的成语,如“匡扶”、“匡救”等,以扩大对匡正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匡正了我的书写姿势,现在我写字更漂亮了。2. 初中生:班主任及时匡正了我们的学习方法,让我们不再盲目做题。3. 高中生:老师对我们的论文进行了匡正,帮助我们提升了写作水平。4. 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我们需要匡正一些不规范的行为,以提升自身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