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日
qiǎn rì
  • 拼 音:qiǎn rì
  • 注 音:ㄑㄧㄢˇ ㄖㄧˋ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消遣、打发时光。 宋 苏轼 《与章子厚参政书》之一:“闲居未免看书,惟佛经以遣日。” 明 徐渭 《又答兄子官人书》:“孱不粟者久,遣日惟杯中物耳。” 清 赵翼 《瓯北诗话·七言律》:“故 少陵 以穷愁寂寞之身,藉诗遣日。”

  • 基本含义
    指遣送或放逐外国使节或者外国人。
  • 详细解释
    遣日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第一个字“遣”意为派遣、遣送,第二个字“日”指外国或者外国使节。遣日的基本含义是指遣送外国使节或者外国人。这个成语在古代常常用来指代国家对外交往的一种行为,即遣送外国使节或者放逐外国人。
  • 使用场景
    遣日这个成语在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较少使用,更多地出现在历史事件和古代文献中。它可以用来描述国家对外交往的一种行为,例如在战争或政治纷争中,某国可能会遣送敌对国家的使节或者放逐外国人。此外,遣日也可以用来指代某人被迫离开自己的国家或家乡。
  • 故事起源
    遣日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历史。在古代,国家间的外交往来非常重要,而遣日正是其中一种常见的行为。由于历史事件繁多,没有一个具体的故事可以与遣日成语的起源直接联系起来。
  • 成语结构
    遣日的结构为“遣”+“日”,其中,“遣”是动词,意为派遣、遣送;“日”是名词,指外国或外国使节。
  • 例句
    1. 他们决定遣日敌国的使节,以示抗议。2. 在那次战争中,我国遣日了敌方的外交官员。
  • 记忆技巧
    为了记忆遣日这个成语,可以使用以下记忆技巧:将“遣”字与“派遣”联系起来,想象自己派遣一个人去日本,即遣日。
  • 延伸学习
    如果你对遣日这个成语感兴趣,可以进一步学习中国古代的外交制度和历史事件,了解更多关于遣日的背景和使用情况。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学校遣日了一位日本教师来教我们日语。2. 初中生:这个国家遣日了敌对国家的外交官员,以示抗议。3. 高中生:政府决定遣日敌国的使节,以维护国家的利益。4. 大学生:历史上,许多国家都曾遣日敌对国家的使节,以展示自己的实力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