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鹿
míng lù
  • 拼 音:míng lù
  • 注 音:ㄇㄧㄥˊ ㄌㄨˋ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1).语出《诗·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毛 传:“鹿得蓱,呦呦然鸣而相呼,恳诚发乎中。以兴嘉乐宾客,当有恳诚相招呼以成礼也。”后因以“鸣鹿”喻礼贤求友。 唐 韩愈 《答张彻》诗:“苹甘谢鸣鹿,罍满慙罄缾。” 钱仲联 集释引 方成珪 笺正:“公诗意以国子生为嘉宾,而自谦言不能如《鹿鸣》之礼贤。” 明 夏完淳 《怀李舒章》诗之四:“鸣鹿求友声,衔草在中野。”
    (2).地名。在今 河南省 鹿邑县 西。《左传·成公十六年》:“ 知武子 佐下军,以诸侯之师侵 陈 ,至於 鸣鹿 。遂侵 蔡 。” 杨伯峻 注:“ 鸣鹿 在今 河南省 鹿邑县 西。”

  • 基本含义
    指在山林中鹿鸣声中听到别人的声音,比喻心灵敏锐,能够从细微的迹象中察觉到他人的意图或者事情的发展趋势。
  • 详细解释
    鸣鹿成语源自于《淮南子·人间训》:“鹿鸣而百兽震,惧听鹿声则知有虎矣。”意思是当鹿发出声音时,其他动物都会感到震惊,因为鹿的声音意味着可能有老虎出现。引申为人们通过观察细微的迹象或者倾听他人的言语,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 使用场景
    鸣鹿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能够从细节中察觉到他人的意图或者事情的发展趋势。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商业谈判中能够洞察市场变化,或者在人际交往中能够准确判断他人的真实意图。
  • 故事起源
    鸣鹿的故事起源于古代的传说故事。相传,古代有一位猎人,他非常善于猎捕动物。有一天,他在山林中听到了鹿的叫声,立刻就意识到可能有老虎出现。他随即采取了应对措施,成功避免了被老虎袭击的危险。这个故事成为了鸣鹿成语的起源。
  • 成语结构
    鸣鹿是一个动宾短语,由动词“鸣”和名词“鹿”组成。
  • 例句
    1. 他的观察力非常敏锐,总能够鸣鹿,准确判断市场的走向。2. 她是一位优秀的律师,她的鸣鹿能力让她在法庭上总是能够洞察对方的意图。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将“鸣鹿”与敏锐的观察力联系起来进行记忆。想象自己在森林中,听到鹿的声音,立刻意识到可能有危险的存在,这样可以帮助记忆鸣鹿的含义。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洞察力和观察力相关的成语,如“洞若观火”、“聪明过人”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喜欢观察动物,每次去动物园都能鸣鹿,发现它们的不同叫声。2. 初中生:老师讲课时,我总能鸣鹿,准确地理解老师的意思。3. 高中生:他的鸣鹿能力让他在考试中总是能够提前预测到题目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