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首
róng shǒu
  • 拼 音:róng shǒu
  • 注 音:ㄖㄨㄙˊ ㄕㄡˇ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释义]
    (名)〈书〉挑起战争的人。
    [构成]
    偏正式:戎(首

  • 详细解释

    (1).发动战争的主谋、祸首。《礼记·檀弓下》:“毋为戎首,不亦善乎?” 郑玄 注:“为兵主来攻伐曰戎首。”《新唐书·长孙无忌传》:“ 宇文化及 父宰相,弟尚主,而身掌禁兵, 煬帝 处之不疑,然而起为戎首,遂亡 隋 。” 清 李渔 《玉搔头·擒王》:“擒戎首,胁从罔问。” 李大钊 《警告全国父老书》:“今遽背盟爽约,躬为破坏 东亚 和平,吞併 中国 领土之戎首。”
    (2).首先挑起事端或带头做坏事的人。《晋书·向雄传》:“ 雄 曰:‘ 刘河内 ( 刘毅 )於臣,不为戎首,亦已幸甚,安復为君臣之好!’”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三坟补逸下》:“自 始皇 、 武帝 好言神仙,一时术流方士,张大其説,文士又从而和之,遂以 穆王 为厉阶戎首。” 容閎 《西学东渐记》:“予已知此事之戎首为谁矣。”
    (3).军队的主帅。《晋书·谢玄传》:“復命臣荷戈前驱,董司戎首。” 唐 温大雅 《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一:“是非惮於治兵,敢辞戎首。”

  • 基本含义
    指战争中作为首级示众的敌方将领的头颅。
  • 详细解释
    戎首一词源自古代战争中的惯例,将敌方将领的头颅割下,用作战利品,示众以显示胜利的威严。因此,戎首成语的基本含义是指战争中作为首级示众的敌方将领的头颅。
  • 使用场景
    戎首成语常用于形容战争中敌方将领被斩首或被击败的情景。也可以用于比喻在竞争或斗争中击败对手,取得胜利的意义。
  • 故事起源
    戎首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战争时期。在古代,战争是一种常见的冲突解决方式,战胜敌方将领是一种显示力量和威严的表现。因此,戎首成语的起源可以归结为古代战争文化中对胜利和战争胜利者的赞美。
  • 成语结构
    戎首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戎”是指战争,代表敌方;“首”指首级,代表将领的头颅。两个字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意义明确的成语。
  • 例句
    1. 在这场战争中,他们捕获了敌方的戎首,取得了重大的胜利。2. 这位将军被俘后,他的戎首被送到我军的主营地进行展示。3. 这次比赛中,他以出色的表现夺得了冠军,将对手的戎首踩在脚下。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将“戎首”与战争中的头颅示众的情景联系起来,形象地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战场上的将领被击败后,他的头颅被割下并高高举起,以示胜利。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了解古代战争文化和战争中的惯例,以更好地理解戎首成语的含义和使用场景。同时,也可以学习其他与战争和军事相关的成语,丰富自己的汉语词汇。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在历史课上,我们学到了古代战争中将敌方将领的头颅割下,叫做戎首。2. 初中生:在这次足球比赛中,我们凭借团队合作和努力,战胜了对手,将他们的戎首踩在脚下。3. 高中生:这本历史书详细描述了古代战争中将敌方将领的戎首示众的场景,非常残酷和血腥。
  • 4. 大学生及以上
    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比喻在商业竞争中击败对手,掌握市场的领导地位,将竞争对手的戎首挂在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