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至
sān zhì
  • 拼 音:sān zhì
  • 注 音:ㄙㄢ ㄓㄧˋ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1).三条原则;三项法则。《荀子·议兵》:“所以不受命於主有三,可杀而不可使处不完,可杀而不可使击不胜,可杀而不可使欺百姓,夫是之谓三至。” 杨倞 注:“至谓一守而不变。”《大戴礼记·主言》:“ 曾子 问:‘敢问何谓三至?’ 孔子 曰:‘至礼不让而天下治,至赏不费而天下之士説,至乐无声而天下之民和。’”
    (2).《战国策·秦策二》:“ 费 人有与 曾子 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 曾子 母曰:‘ 曾参 杀人。’ 曾子 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 曾参 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 曾参 杀人。’其母惧,投杼踰墙而走。”后以“三至”谓谣言多次传播,也会产生影响。《后汉书·班超传》:“身非 曾参 而有三至之谗,恐见疑於当时矣。” 三国 魏 曹植 《当墙欲高行》:“谗言三至,慈母不亲。” 唐 元稹 《戒励风俗德音》:“语称訕上之非,律有慝名之禁,皆所以防三至之毁,重两造之明。” 明 张居正 《答司空雷古》:“幸逢英明之主,不揣绵力,欲一举而振之,乃以此致恨於羣小,流言不啻於三至矣。”
    (3).谓以游兵不时出入敌境,使敌困惫。《管子·参患》:“故凡用兵之计,三惊当一至,三至当一军,三军当一战。” 石一参 今诠:“三至者,以游兵不时出入敌境,彼来则我退,彼退则我往,亟肆以疲之,多方以误之也。”

  • 基本含义
    指达到某种状态或程度。
  • 详细解释
    三至意为达到某种状态或程度,通常用来形容事物达到了极致或极限。这个成语中的“三”并不表示具体的数字,而是表示一种程度或状态的极限。至表示达到、到达的意思。它强调事物达到了最高点或最极端的状态。
  • 使用场景
    三至常用于形容某种状态或程度达到了极致的情况。例如:成绩三至,表示学生的成绩达到了最高水平;情感三至,表示某人的情感达到了最深的程度。
  • 故事起源
    《晋书·王衍传》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王衍是晋朝时期的一位知名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文章被誉为“三至”。这个成语的起源就是来自于王衍的文章。后来,人们将“三至”这个词用于形容其他事物达到了极致的状态。
  • 成语结构
    三至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没有特定的结构。
  • 例句
    1. 他的演讲水平已经三至,无人能及。2. 这个项目的难度已经三至,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来解决。
  • 记忆技巧
    可以将“三至”理解为达到极限的意思,想象一个事物达到了最高点,形成一个顶峰的形状,帮助记忆。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以“至”为结尾的成语,如“如臂使指”、“一帆风顺”等,来扩大词汇量和理解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努力学习,希望我的成绩能够三至。2. 初中生:他的足球技术已经三至,成为了学校足球队的核心。3. 高中生:她的音乐才华已经三至,成为了一名著名的钢琴家。4. 大学生:这个项目的难度已经三至,需要我们团队共同努力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