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承
qū chéng
  • 拼 音:qū chéng
  • 注 音:ㄑㄩ ㄔㄥˊ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亦作“趍承”。1.指就教,接受教益。 宋 王安石 《谢林中舍启》:“顾惟幸会之多,曾是趍承之晚。” 宋 曾巩 《与刘沆龙图启》:“未卜趋承,更增慕恋。” 清 赵翼 《谒补山制府奉呈》诗:“趋承能不心倾尽,半为勋高半谊敦。”
    (2).侍奉;侍候。 明 张居正 《元日望阙》诗:“北闕朝元忆往年,趋承长在日华边。”《醒世恒言·徐老仆义愤成家》:“初日还强勉趋承,以后打熬不过,半眠半起。”《清史稿·世祖纪二》:“隆恩罔极,高厚莫酬,朝夕趋承,冀尽孝养。”
    (3).趋附奉承。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迨至 政 宣 间,一时权倖皆自此进,气燄赫然,都总管反趋承之不暇。”《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 同父 挥金如土,毫无恡澁。妓家见他如此,百倍趋承。”《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二回:“你想,督办要娶姨太太,那一个不趋承巴结?”
    (4).引申为迎合。 李大钊 《真理之权威》:“吾为爱真理故,而不敢有所附和唯阿,以趋承此社会。”

  • 近义词

    巴结、逢迎、趋附

  • 基本含义
    追随,顺从
  • 详细解释
    趋承是由动词“趋”和动词“承”组成的成语,意思是追随、顺从。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一个人或团体因为某种原因而主动追随、顺从他人或事物。
  • 使用场景
    趋承这个成语通常用于形容人们追随权势、顺从潮流或跟随主流思想的行为。它可以用来描述个人、团体或整个社会对某种力量或趋势的盲目追随。
  • 故事起源
    趋承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中。据说,齐国的一个叫鲍叔牙的大臣在国君的宴会上担任主持人。当时,国君提出要大家一起喝酒,但鲍叔牙却坚决不喝。国君问他为什么不喝酒,鲍叔牙回答道:“君主喜欢饮酒,臣下当追随君主的喜好,而不是随意纵酒。”这个故事反映了鲍叔牙追随君主的态度,后来逐渐演变成了成语“趋承”。
  • 成语结构
    趋承是一个由两个动词组成的成语,动词“趋”表示追随、追赶,动词“承”表示顺从、接受。两个动词的结合形成了这个成语的意思。
  • 例句
    1. 在这个团队中,大家都趋承领导的意见,没有人敢有异议。2. 他一直趋承权势,从不敢有自己的主张。3. 这个时代的年轻人都喜欢趋承潮流,追求时尚。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来记忆成语“趋承”。想象一个人在追逐一个目标,而另一个人在追随他。这个场景可以帮助你记住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如果你对成语感兴趣,可以继续学习其他与“趋承”相关的成语,例如“趋炎附势”、“趋之若鹜”等。了解更多成语的意义和用法,可以帮助你提高汉语的表达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要趋承老师的教导,好好学习。2. 初中生:很多人都趋承同学的时尚观念,穿着一样的衣服。3. 高中生:有些学生为了追求成绩,不得不趋承家长的期望。4. 大学生:在大学里,有些学生会趋承教授的意见,希望能得到更好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