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息
què xī
  • 拼 音:què xī
  • 注 音:ㄑㄩㄝˋ ㄒㄧ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犹屏息。形容恐惧,不敢做声。《三国志·吴志·韦曜传》:“抱怖雀息,乞垂哀省。” 南朝 梁 陶弘景 《请雨词》:“顷亢旱积旬,苗稼焦涸,远近嗷嗷,瞻天雀息。”《北史·高丽传》:“ 柳 张目叱之,拳击 成 坠於牀下, 成 左右雀息不敢动。”

  • 基本含义
    形容声音微小,几乎听不到。
  • 详细解释
    雀息是指鸟儿的呼吸声,非常微弱细小。引申为形容声音非常轻微,几乎听不到。常用来形容非常安静或非常微小的声音。
  • 使用场景
    适用于形容环境非常安静,一点声音都没有的情况。也可以用来形容某种声音非常微弱,几乎听不到的情况。
  • 故事起源
    雀息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据说,在古代,有一位名叫孟子的哲学家,他非常善于观察和思考。有一次,孟子在一片树林中散步时,突然听到了一只小鸟的呼吸声。这个声音非常微小,几乎听不到。孟子被这种微小的声音所感动,他意识到生命是如此的脆弱而宝贵,人们应该珍惜每一个细微的声音和生命的存在。从此以后,雀息成语就被用来形容非常微小和珍贵的声音。
  • 成语结构
    雀息成语由两个字组成,分别是“雀”和“息”。其中,“雀”指小鸟,而“息”指呼吸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形容声音微小的成语。
  • 例句
    1. 教室里一片雀息,学生们都在专心听老师讲课。2. 夜晚的森林中,只有微弱的雀息声,非常宁静。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住雀息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只小鸟在呼吸时发出的微小声音,然后将这个声音与安静和微小联系起来。这样,每当想起雀息成语时,就可以想象到小鸟的微弱呼吸声,从而记住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声音、安静和环境相关的成语,如“寂静无声”、“声东击西”等。这样可以拓宽对成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教室里一片雀息,同学们都在专心听老师讲故事。2. 初中生:图书馆里一片雀息,大家都在安静地阅读。3. 高中生:夜晚的校园里一片雀息,只有微弱的呼吸声和树叶的沙沙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