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尝
wèi cháng
  • 拼 音:wèi cháng
  • 注 音:ㄨㄟˋ ㄔㄤˊ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释义]
    (1) (副)未曾;不是;没有。
    (2) (副)加在否定词前面;构成双重否定;意思跟“不是(不、没)”相同;但口气更委婉。
    [构成]
    偏正式:未〔尝
    [例句]
    这未尝不是一个好建议。(作状语)
    [同音]
    胃肠

  • 近义词

    未始、未曾、不曾

  • 英文翻译

    1.(未曾) have not; did not

  • 详细解释

    ◎ 未尝 wèicháng
    (1) [have not]——加在否定词前面,构成双重否定;不是
    这未尝不是一个好办法
    (2) [did not]∶不曾
    终夜未尝合眼
    未尝不叹息。——诸葛亮《出师表》
    所未尝行。——《资治通鉴·唐纪》
    未尝识书具。——宋· 王安石《伤仲永》
    未尝有言。——明· 刘基《卖柑者言》
    (1).未曾,不曾。《论语·雍也》:“非公事,未尝至於 偃 之室也。” 宋 苏轼 《朝辞赴定州论事状》:“陛下为政九年,除执政臺諫外,未尝与羣臣接。”《二刻拍案惊奇》卷九:“孺人想着外甥女儿,虽然傍着兄嫂居住,未尝许聘人家。”《老残游记》第七回:“我自从掛牌委署斯缺,未尝一夜安眠。”
    (2).用于否定词前,构成双重否定,使语气委婉。犹没有。《国语·周语下》:“ 晋国 有忧未尝不戚,有庆未尝不怡。” 唐 元稹 《崔弘礼郑州刺史》:“勑:朕读《诗》至於《羔裘》、《緇衣》之章,未尝不三復沉吟。” 明 刘基 《季民湖山义塾记》:“今予幸藉先人餘业,以自免於冻馁,未尝不惴惴於吾身。”
    (3).用于否定词前,构成双重否定,使语气委婉。犹并非,未必。《汉书·贾山传》:“又曰:‘济济多士, 文王 以寧。’天下未尝亡士也。” 明 李贽 《答周西岩》:“天下无一人不生知,无一物不生知,亦无一刻不生知者,但自不知耳,然又未尝不可使之知也。” 郭沫若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 鲁迅 诚然是一位现实主义的伟大作家,但未尝没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的成分。”

  • 基本含义
    从来没有尝过,表示从未经历过某种事物或感受。
  • 详细解释
    未尝是一个表示从未经历过某种事物或感受的成语。它强调了对事物或感受的陌生和未知。这个成语常用于表达对某种经历或感受的渴望或好奇。
  • 使用场景
    未尝常用于描述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或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望。它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对未曾经历的事物抱有浓厚的兴趣和渴望,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精神。
  • 故事起源
    据史书记载,这个成语最早出自《汉书·贾谊传》。贾谊是西汉时期的一位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在《汉书·贾谊传》中写到:“未尝饮酒,而醉行,未尝触金,而贫贱。”这句话意味着贾谊虽然从未尝过酒和金钱的滋味,但他仍然能够理解和体验到它们的影响力。因此,这句话后来演变成了成语“未尝”。
  • 成语结构
    未尝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未”表示“从未”,“尝”表示“尝试”或“体验”。
  • 例句
    1. 他未尝过失败的滋味,所以对尝试新事物充满了勇气。2. 我们应该积极尝试新的挑战,毕竟未尝不一定意味着不好。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将“未尝”与“未曾经历过的事物”联系起来,来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可以想象自己对于一种全新的食物,你从未尝过它的味道,但是你对它充满了好奇和渴望。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未尝”相关的成语,如“未卜先知”和“未雨绸缪”。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未尝去过海边,我想看看大海的样子。2. 初中生:我虽然未尝过暴风雨的洗礼,但我仍然对探索风雨的感觉充满好奇。3. 高中生:我未尝见过这样的景色,我想亲眼目睹一下。4. 大学生:虽然我未尝过职场的挑战,但我会努力准备,争取取得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