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外郎
yuán wài láng
  • 拼 音:yuán wài láng
  • 注 音:ㄧㄨㄢˊ ㄨㄞˋ ㄌㄤˊ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官名。员外,本指正员以外的郎官。 晋武帝 始设员外散骑常侍,员外散骑侍郎,简称员外郎。 隋 开皇 时,尚书省二十四司各设员外郎一人,为各司的次官。 唐 以后,直至 明 清 ,各部都有员外郎位在郎中之次。 唐 韩愈 《送殷员外序》:“由是 殷侯侑 自太常博士迁尚书虞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红楼梦》第二四回:“﹝ 贾政 ﹞如今现已升了员外郎。”参阅《文献通考·职官六》。

  • 基本含义
    指官职低微、权力有限的官员。
  • 详细解释
    员外郎是明清时期官员的职称,属于官员中的低级一级。员外郎的权力较小,地位较低,常常被用来形容官职低微、权力有限的人。在现代汉语中,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某人的地位或权力非常低微,也可以用来调侃某人的无能。
  • 使用场景
    可以用于形容官职低微、权力有限的人,也可以用于调侃某人的无能。
  • 故事起源
    员外郎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的官制。明朝时期,员外郎是指位居正八品的官员,地位较低,权力有限。因此,后来在民间形成了将员外郎用来形容地位低微、权力有限的人的习惯。
  • 成语结构
    这个成语由“员外”和“郎”两个字组成。
  • 例句
    1. 他在公司里只是个员外郎,没有什么实际权力。2. 这个政府官员虽然担任了某个职位,但实际上只是个员外郎,无法做出重大决策。
  • 记忆技巧
    可以将“员外郎”这个成语与“员工”这个词联系起来记忆。员外郎是指官职低微的官员,而员工是指在公司或组织中工作的人。通过将这两个词联系起来,可以帮助记忆员外郎的含义。
  • 延伸学习
    了解更多中国古代官制和官职的知识,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成语。此外,还可以学习其他类似含义的成语,如“小官人”、“九品芝麻官”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在班里只是个员外郎,没有什么特别的职责。2. 初中生:这个学校的学生会主席只是个员外郎,没有什么实际权力。3. 高中生:虽然他是班长,但只是个员外郎,无法对班级做出重大决策。4. 大学生:他在公司里只是个员外郎,没有机会参与重要的项目。5. 成年人:这个政府官员虽然有职位,但实际上只是个员外郎,无法影响重大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