檄书
xí shū
  • 拼 音:xí shū
  • 注 音:ㄒㄧˊ ㄕㄨ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檄文。《六韬·分合》:“ 太公 曰:‘凡用兵之法,三军之众必有分合之变,其大将先定战地战日,然后移檄书与诸将吏。’”《后汉书·寇恂传》:“檄书至, 恂 即勒军驰出,并移告属县,发兵会於 温 下。” 唐 刘长卿 《行营酬吕侍御》诗:“ 孔璋 才素健,早晚檄书成。” 宋 刘过 《水龙吟·寄陆放翁》词:“想见鸞飞,如椽健笔,檄书亲草。”参见“ 檄 ”。

  • 基本含义
    檄书是古代用于传达战争、政治等重大消息的书信,形式严肃、内容犀利。
  • 详细解释
    檄书是古代战争时期的一种特殊书信形式,用于传达重大消息、调动军队或发表宣言等。檄书通常由统帅或重要政治人物撰写,以文字犀利、措辞激烈的方式表达观点和要求。檄书往往带有强烈的号召性和动员性,能够鼓舞士气、调动力量,起到重要的战略和政治作用。
  • 使用场景
    檄书通常在战争、政治斗争或紧急情况下使用。在现代社会,虽然檄书已经不再作为正式的书信形式存在,但这个成语仍然可以用来形容某个人或某个文件的内容直接、犀利,具有强烈的表达力。
  • 故事起源
    檄书最早出现在中国战国时期的《左传》中,当时的国君或将领会派遣使者带着檄书前往敌方或其他国家,以传达重要消息或发表声明。由于檄书的内容常常激烈而直接,所以成为了后来形容文字犀利、措辞激烈的成语。
  • 成语结构
    檄书由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是“檄”和“书”。其中,“檄”指的是特殊的书信形式,用于传达战争、政治等重大消息,“书”则表示书信的意思。
  • 例句
    1. 他的演讲像一封檄书,激发了我们的斗志。2. 这篇文章的语气很像檄书,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强烈不满。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记忆檄书这个成语:1. 将檄书与传递重要消息、激烈措辞的形象联系起来,形成鲜明的印象。2. 可以将檄书与古代战争时期的场景联系起来,想象当时将领派遣使者传递檄书的情景。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中国古代战争史、政治史,了解檄书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发给我们的通知书像一封檄书,告诉我们要积极备战期末考试。2. 初中生:这篇文章的语气很像檄书,作者用激烈的措辞表达了对社会问题的关切。3. 高中生:在历史课上,我们学到了古代将领用檄书调动军队的故事,感受到了檄书的号召力和动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