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觕
shū cū
  • 拼 音:shū cū
  • 注 音:ㄕㄨ ㄘㄨ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犹粗疏。觕,同“ 粗 ”。 章炳麟 《<初步梵文典>序》:“始 湛然 箸《辅行传》,已多支离;及 宋 世 法云 撰《翻译名义集》,譌舛尚众。余每恨 奘公 不为斯録,而令疏觕者皮傅为之也。”

  • 基本含义
    指对事物的了解不深,对情况的把握不准确。
  • 详细解释
    疏觕是由“疏”和“觕”两个字组成的成语。疏,指的是对事物的了解不深,对情况的把握不准确;觕,指的是对事物的描述或判断不准确。疏觕的基本含义是指对事物的了解不深,对情况的把握不准确。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人对事物的理解和判断不准确,缺乏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 使用场景
    疏觕这个成语可以用于各种场合,尤其适用于形容某人对某个事物的了解不够全面,判断不准确的情况。比如在工作中,如果一个人对某个项目的情况了解不够深入,对项目的进展和风险把握不准确,就可以说他对该项目疏觕。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对某个事件的了解不够全面,对事件的判断不准确,也可以说他对该事件疏觕。
  • 故事起源
    疏觕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诗经·召南·采蘩》一篇中,原文为“疏觕其穗,鲜美且庶”。这句诗形容采摘的蘩草穗子既鲜美又丰盛。后来,疏觕逐渐演变为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对事物的了解不深,对情况的把握不准确。
  • 成语结构
    疏觕是一个形容词+名词的结构,表示对事物的了解不深,对情况的把握不准确。
  • 例句
    1. 他对这个问题疏觕,没有全面了解情况就做出了判断。2. 由于对市场行情疏觕,他的投资失败了。3. 他对这个项目疏觕,没有及时发现问题。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法来记忆疏觕这个成语。可以将疏觕想象成一个人对着一本书疏忽地看,结果对书中的内容了解不深,对情况的把握不准确。
  • 延伸学习
    如果想进一步学习成语,可以了解其他与疏觕相关的成语,比如“浅尝辄止”、“见微知著”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以为我已经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但老师告诉我我对问题的了解还是疏觕。2. 初中生:我对这个故事的情节疏觕,没有理解到作者的用意。3. 高中生:他对这个历史事件的了解疏觕,对事件的影响和后果没有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