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迕
nì wǔ
  • 拼 音:nì wǔ
  • 注 音:ㄋㄧˋ ㄨˇ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亦作“ 逆逜 ”。迕逆不顺。《三国志·吴志·贺邵传》:“近鸿臚 葛奚 ,先帝旧臣,偶有逆迕昏醉之言耳。” 宋 赞宁 《宋高僧传·感通篇论》:“或逆逜於恒流,或譸张於下类。”

  • 基本含义
    违背常理、逆反正道
  • 详细解释
    逆迕是指违背常理、背离正道的行为或言论。它表示与常规相悖,违背常理或正常规范的行为,通常带有贬义。
  • 使用场景
    逆迕常用于批评或讽刺某人的言行不合理或不符合道德规范的情况。可以用来指责违法乱纪、颠倒黑白、背离道德等行为。
  • 故事起源
    逆迕这个成语最早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鹿鸣》:“逆迕其亲,谗言四起。”后来成为常用成语。这个成语源于古代对于违背常理、逆反正道的行为的批评。
  • 成语结构
    逆迕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四声成语。
  • 例句
    1. 他的行为逆迕常理,完全不顾及他人的感受。2. 这个政治家的言论逆迕公众的普遍认知,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一个人在逆水行舟,违背了正常的行船方向,表示他的行为逆迕常理。
  • 延伸学习
    了解更多关于逆迕的相关成语,如逆来顺受、逆水行舟等。同时,可以学习其他与逆迕相近的成语,如倒行逆施、颠倒黑白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行为逆迕了老师的指示,被批评了一顿。2. 初中生:这个电视剧中的反派角色总是逆迕道德底线,让人十分气愤。3. 高中生:政府的决策逆迕了大多数人的意愿,引发了公众的抗议。4. 大学生:这个公司的管理层逆迕了市场规律,导致了业绩的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