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竈
  • 拼 音:
  • 注 音:
  • 繁体字:跨竈
  • 基本解释

    1.本指良马奔跑时后蹄印跃过前蹄印。因以喻指好马,良马。 高士奇 《天禄识馀·跨灶》引《海客日谈》:“马前蹄之上有两空处,名灶门。马之良者后蹄印地之痕反在前蹄印地之前,故名跨灶。言后步趲过前步也。”一说,马枥曰皁,“灶”为皁之借字,马生而越过皁,非凡马。参见 清 桂馥 《札朴》卷五。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三章:“他牵着千里雪走了几步,为着炫耀自己是真正内行,故意用《相马经》上的术语称赞说:‘跨灶!跨灶!真是好马!’”
    2.比喻儿子胜过父亲。《诗律武库·跨灶撞楼》引 三国 魏 王朗 《杂箴》:“家人有严君焉,井灶之谓也,是以父喻井灶。或曰:灶上有釜,故生子过父者,谓之跨灶。” 宋 苏轼 《答陈季常书》:“长子 迈 作吏,颇有父风,二子作诗骚殊胜,咄咄皆有跨灶之兴。” 明 陈汝元 《金莲记·觐圣》:“问庭前诗礼羞言跨灶。” 柳亚子 《寿廖夫人七十晋一大庆》诗之一:“儿曹跨灶心弥喜,孙辈含飴愿早酬。”

  • 基本含义
    指一个人同时在两个家庭中生活,或在两个工作岗位上兼顾。
  • 详细解释
    成语“跨竈”源自古代的炊事竈,竈指的是灶台,用于烹饪食物。跨竈的意思是一个人同时在两个家庭中生活,或在两个工作岗位上兼顾。这个成语形象地比喻一个人分身乏术,无法同时照顾两个家庭或兼顾两个工作岗位。
  • 使用场景
    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在家庭和工作之间分身乏术,无法兼顾或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两个工作岗位上同时兼顾,但却难以做到两全其美。
  • 故事起源
    古代有一个名叫孔融的人,他的父亲是东汉末年的名将孔融,母亲是王氏。孔融的父亲因功被封为忠武侯,但在孔融还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孔融的母亲又嫁给了王氏家族。孔融从小就在这两个家庭中生活,被人称为“跨竈孔融”,后来成为了一个有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 成语结构
    跨竈是一个动词短语,由动词“跨”和名词“竈”组成。
  • 例句
    1. 他一直跨竈生活,既要照顾父母,又要照顾妻儿,实在是太辛苦了。2. 这个领导在两个岗位上跨竈,经常加班到深夜。
  • 记忆技巧
    可以将跨竈的形象与一个人同时在两个灶台上忙碌的场景联系起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家庭、工作相关的成语,如“家喻户晓”、“望洋兴叹”等,扩大对成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妈妈每天既要上班又要照顾我,她真是一个跨竈的妈妈。2. 初中生:我爸爸是一名医生,每天早上在医院工作,晚上还要在家里照顾家人,真是一个跨竈的爸爸。3. 高中生:他是一个有两份工作的人,既要在学校教书,又要在晚上兼职,真是太辛苦了,真是一个跨竈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