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丧
sān nián sàng
  • 拼 音:sān nián sàng
  • 注 音:ㄙㄢ ㄋㄧㄢˊ ㄙㄤˋ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古代丧服中最重的一种。臣为君、子为父、妻为夫等要服丧三年。为封建社会的基本丧制。《论语·阳货》:“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左传·昭公十五年》:“王一岁而有三年之丧二焉。” 杜预 注:“天子絶期,唯服三年,故后虽期,通谓之三年丧。” 清 昭槤 《啸亭杂录·阿司寇》:“后既崩,御史 李玉明 復上疏请行三年丧礼,亦戍於 伊犁 。”参阅《仪礼·丧礼》、 清 顾炎武 《日知录·三年之丧》、 清 赵翼 《陔馀丛考·三年丧不计闰》。

  • 基本含义
    指失去亲人后的一段时间内,人们对于社交活动的限制和悼念的表达。
  • 详细解释
    三年丧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丧葬礼仪制度,规定在亲人去世后,亲属需要遵守一定的规矩,包括不参加社交活动、不穿华丽的衣物、不娱乐等。这是一种对亲人的悼念和尊重的表达方式。
  • 使用场景
    三年丧一般用于形容人们对失去亲人后的悲痛和悼念,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个人长时间不参加社交活动或限制自己的行为。
  • 故事起源
    三年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礼制,这是一种对亲人的尊重和悼念的方式。根据《周礼》和《仪礼》的记载,古代中国人认为亲人去世后,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悼念和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因此规定了三年的丧期。
  • 成语结构
    三年丧是由“三年”和“丧”两个词组成的,其中“三年”表示时间的长短,“丧”表示悼念亲人的状态。
  • 例句
    1. 他因父亲去世,进入了三年丧期,期间不参加任何社交活动。2. 在三年丧期结束后,她才开始重新投入工作和社交生活。
  • 记忆技巧
    可以将“三年丧”与“悲痛和悼念”联系起来,形象地想象一个人在失去亲人后,经历三年的悲伤和限制,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制度以及其他与丧相关的成语,如“白发苍苍”、“孝子贤孙”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爷爷去世后,我们家进入了三年丧期,期间我不能参加任何娱乐活动。2. 初中生:他因为父亲去世,进入了三年丧期,期间他一直低落不振。3. 高中生:她的母亲去世后,她决定遵守三年丧制度,不参加任何社交活动,全心全意地悼念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