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箸
jiè zhù
  • 拼 音:jiè zhù
  • 注 音:ㄐㄧㄝ ˋ ㄓㄨˋ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 借箸 jièzhù
    [make a plan for others] 喻代别人出谋划策
    元载相公曾借箸, 宪宗皇帝亦留神。—— 杜牧《河湟》

  • 详细解释

    《史记·留侯世家》:“ 食其 未行, 张良 从外来謁。 汉王 方食,曰:‘ 字房 前!客有为我计橈 楚 权者。’具以 郦生 语告,曰:‘於 子房 何如?’ 良 曰:‘谁为陛下画此计者?陛下事去矣。’ 汉王 曰:‘何哉?’ 张良 对曰:‘臣请藉前箸为大王筹之。’”藉,《汉书·张良传》作“借”。箸,筷子。后因以“借箸”指为人谋划。 唐 杜牧 《河湟》诗:“ 元载相公 曾借箸, 宪宗皇帝 亦留神。” 元 冯子振 《鹦鹉曲·四皓屏》:“借箸筹灭 项 兴 刘 ,到底学神仙去。” 茅盾 《杂感二题·又一副嘴脸》:“ 日本 武士,对于 中国 的这些‘好心肠的老实人’之谆谆劝告,借箸代谋,大概并不领情,大概在暗笑。”亦作“ 借筯 ”。 唐 柳宗元 《送邠宁独孤书记赴辟命序》:“吾子歷览古今之变,而通其得失,是将植密画於借筯之宴,发羣谋於章奏之笔。”《续资治通鉴长编·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陛下虽前席问计,羣臣欲借筯出奇,以臣料之,恐无及也。”

  • 基本含义
    指借用他人的筷子,比喻依赖他人的力量或才能。
  • 详细解释
    借箸这个成语源自《战国策·秦策四》:“燕王借箸于齐,齐人献一金箸焉。燕王使人还齐,齐人曰:‘箸已亡矣。’燕王曰:‘箸犹在乎?’齐人曰:‘箸者,王也。’”意思是燕王向齐国借箸,齐国送给他一根金箸。燕王派人还箸给齐国,齐国人说箸已经丢失了。燕王问箸还在吗?齐国人回答说箸就是指王本人。从此,借箸成为了比喻依赖他人的力量或才能的成语。
  • 使用场景
    可以用来形容某人在某方面依赖他人的帮助或支持;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个团体或国家依赖外部力量的情况。
  • 故事起源
    借箸的故事起源于战国时期的燕国和齐国之间的互动。这个成语通过一个寓言故事来表达一个深刻的道理,即一个人或一个团体应该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才能,而不是过分依赖他人。
  • 成语结构
    借箸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四字成语。
  • 例句
    1. 他在工作上总是借箸于他人,缺乏独立思考能力。2. 这个国家长期借箸于外国,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想象一个人借用别人的箸子来帮助自己吃饭,以此来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可以学习其他与依赖他人相关的成语,如倚人之危、仰人鼻息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在考试中借箸于同桌,才得以及时完成作业。2. 初中生: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需要摆脱对外国技术的借箸。3. 高中生:政府应该鼓励企业自主创新,而不是过分依赖借箸于外资。4. 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我们不能借箸于他人,要依靠自己的能力和智慧。5. 成年人:在工作中,我们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要总是借箸于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