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戢
wèi jí
  • 拼 音:wèi jí
  • 注 音:ㄨㄟˋ ㄐㄧˊ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戒惕敬慎。《宋史·赵抃传》:“有卒长立堂下,呼諭之曰:‘吾与汝年相若,吾以一身入 蜀 ,为天子抚一方。汝亦宜清谨畏戢以率众。’”

  • 基本含义
    畏惧恭敬,戒惧谨慎。
  • 详细解释
    畏戢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的词组合而成。畏意为害怕、敬畏,戢意为收敛、谨慎。畏戢的含义是指对人或事物怀有敬畏之心,谨慎小心,不敢放松。
  • 使用场景
    畏戢常用于描述人们对待重要事物或权威人士时的态度。例如,在工作中,对上级领导或重要客户的态度要畏戢;在学习中,对老师的教诲要畏戢;在生活中,对长辈的敬重也是一种畏戢。
  • 故事起源
    畏戢一词最早出现在《论语·述而》中:“畏戢而不怠。”这句话是孔子对自己的要求,意思是要保持敬畏之心,不敢懈怠。
  • 成语结构
    畏戢是一个由两个单独的词组成的成语,没有固定的结构。
  • 例句
    1. 他对老师非常畏戢,从不敢迟到或旷课。2. 在面对困难时,他总是能够保持冷静,畏戢行事。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畏戢这个成语。可以想象自己在面对重要场合时,感到紧张和恭敬,这样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畏戢相关的成语,如“战战兢兢”、“小心翼翼”等,来扩展对于谨慎、小心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对老师非常畏戢,每天都认真听讲。2. 初中生:在面对考试时,我要保持畏戢的心态,不能懈怠。3. 高中生:大学的入学考试对我来说很重要,我要对待它畏戢从事。4. 大学生:在实习时,我要对工作畏戢行事,不敢马虎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