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举
zhì jǔ
  • 拼 音:zhì jǔ
  • 注 音:ㄓㄧˋ ㄐㄨˇ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1).制订选拔贤才的方法。《管子·宙合》:“鉤入枉而出直,此言圣君贤佐之制举也。” 尹知章 注:“言制以举贤之法用鉤也。”
    (2). 唐 代科举取士制度之一。除地方贡举外,由皇帝亲自诏试于殿廷称为“制举科”。简称“制举”或“制科”。 宋 代因之,如 南宋 绍兴 年间开博学鸿词科。 清 代如 康熙 十七年、 乾隆 元年的两次博学鸿词科及 清 末的经济特科等,亦皆属制举性质。《新唐书·选举志上》:“ 唐 制,取士之科,多因 隋 旧,然其大要有三。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皆升于有司而进退之……其天子自詔者曰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焉。” 宋 苏轼 《上富丞相书》:“ 軾 也,西南之匹夫,求斗升之禄而至於京师。翰林 欧阳公 不知其不肖,使与於制举之末,而发其猖狂之论。”
    (3).后皇帝殿试进士亦称“ 制举 ”。参阅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制科》。

  • 基本含义
    制止别人的行为,阻止别人的举动。
  • 详细解释
    制举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第一个字“制”意为制止,阻止,第二个字“举”意为举动,行动。制举的基本含义是指通过某种方式来阻止别人的行为,制止别人的举动。
  • 使用场景
    制举常常用于描述某人或某事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干预或制止的情况。可以用于形容某人采取措施或方法来阻止他人的不当行为,或用于形容某事对他人的行动进行干预以达到某种目的。
  • 故事起源
    制举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位名叫孟子的哲学家。相传,孟子曾经在一次旅途中经过一片草地,看到一群人正在捕捉一只小鹿。孟子觉得这种行为是残忍的,于是他停下来,用尽全力阻止了这些人的行动。后来,制举这个成语就由此而来,用来形容阻止别人行为的情况。
  • 成语结构
    制举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制”为动词,表示制止;“举”为名词,表示举动。
  • 例句
    1. 他用制举的方式阻止了那个人的不当行为。2. 在这个团队中,大家互相制举,共同维护着良好的工作环境。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将“制举”与“制止他人的行动”进行联想来记忆。可以想象自己站在一个十字路口,手中拿着一把红旗,用来制止别人的行动。这样的场景可以帮助记忆“制举”的含义。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制举”相关的成语,如“制衡”、“制止”等。同时,也可以了解更多关于孟子的哲学思想和他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见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用制举的方式阻止同学们互相打闹。2. 初中生:在班级里,大家互相制举,共同维护着良好的学习氛围。3. 高中生:面对不良行为,我们应该用制举的方式来制止,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4. 大学生: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用制举的方式来阻止不文明的行为,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