杖屦
zhàng jù
  • 拼 音:zhàng jù
  • 注 音:ㄓㄤˋ ㄐㄨˋ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1).手杖与鞋子。古礼,五十岁老人可扶杖;又古人入室鞋必脱于户外,为尊敬长辈,长者可先入室,后脱鞋。《礼记·曲礼上》:“侍坐於君子,君子欠伸,撰杖屨,视日蚤莫,侍坐者请出矣。” 郑玄 注:“撰犹持也。” 孔颖达 疏:“撰杖屨者,则君子自执杖,在坐著屨。”《旧唐书·宦官传·杨复恭》:“詔 復恭 致仕,赐杖屨。”
    (2).对老者、尊者的敬称。 唐 杜甫 《咏怀》之二:“南为 祝融 客,勉强亲杖屨,结託老人星, 罗浮 展衰步。” 仇兆鳌 注:“ 卢 注: 衡山 有 祝融峯 , 董鍊师 在焉,故思一亲其杖屨。” 宋 司马光 《祭颖公文》:“承乏諫垣,造请有禁,不亲杖屨,殆将再期,岂意一朝忽为永诀。”
    (3).拄杖漫步。 唐 杜甫 《祠南夕望》诗:“兴来犹杖屨,目断更云沙。” 宋 辛弃疾 《水调歌头·盟鸥》词:“先生杖屨无事,一日走千回。” 明 许时泉 《同甲会》:“杖屨问从何处,苍山赤叶林丘。”

  • 基本含义
    指代老年人的步履缓慢,需要拄着拐杖行走。
  • 详细解释
    杖,拐杖;屦,鞋子。杖屦原指老年人行走时需要拄着拐杖,脚穿鞋子的样子。后来,这个成语引申为老年人行动迟缓,步履蹒跚的象征。
  • 使用场景
    用于形容老年人行动迟缓,步履蹒跚的情景。也可用于形容其他人因受伤或疾病而行动不便的情况。
  • 故事起源
    《左传·哀公十九年》中有一则故事,讲述了齐国的公子无忌因为被人诬陷而被放逐到外地,穿着破旧的鞋子和拄着拐杖行走。这个故事成为了“杖屦”的来源。
  • 成语结构
    杖屦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由两个汉字组成。
  • 例句
    1. 老人走路杖屦,需要我们帮助。2. 他因为腿部受伤,行动杖屦。
  • 记忆技巧
    可以将“杖屦”与老年人的形象联系起来,想象一个老人拄着拐杖,穿着破旧的鞋子行走的场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意义。
  • 延伸学习
    了解更多与老年人相关的成语,如“鸿案骇石”、“齿如编贝”等,可以加深对中国文化和语言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奶奶走路杖屦,我要小心照顾她。2. 初中生:爷爷年纪大了,走起路来有些杖屦。3. 高中生:老师因为脚受伤,上课时行动杖屦,我们要注意帮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