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听
yī tīng
  • 拼 音:yī tīng
  • 注 音:ㄧ ㄊㄧㄥ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1).一一倾听。《韩非子·八经》:“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是以事至而结智,一听而公会。” 陈奇猷 集释:“《内储説上篇》‘一听’节: 齐湣王 听竽,好一一听之。是一听,即一一听之。一一听之者,谓分离各言事者而听其各别之言,盖不使臣下互知所言也。”
    (2).初听。 南朝 齐 谢朓 《冬绪羁怀》诗:“一听春鶯喧,再视秋鸿没。” 宋 苏轼 《南堂》诗之三:“一听南堂新瓦响,似闻东坞小荷香。”
    (3).完全听凭。《旧五代史·梁书·末帝纪下》:“如愿出家受戒者,皆须赴闕比试艺业施行,愿归俗者一听自便。” 梁启超 《为国会期限问题敬告国人》:“无国会而一听现政府之实行姿虐,不负责任,则有死无生,其势已洞若观火。” 鲁迅 《书信集·致黎烈文》:“今姑且寄奉,可用与否,一听酌定。”
    (4).指完全听信。《三国演义》第四四回:“今 曹操 驱众南侵,和与战二策,主公不能决,一听於将军。”

  • 基本含义
    指一听到某种声音或消息,就能立刻明白其意思或内涵。
  • 详细解释
    成语“一听”源自于古代的故事,意为一听到声音便能够立刻明白其中的含义。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人们对于某种声音或消息的敏感度和理解能力。
  • 使用场景
    可以用于形容一个人对于某种声音或消息的敏感度高,能够迅速理解其内涵。
  • 故事起源
    成语“一听”的故事起源于《庄子·秋水》篇。故事中有一位名叫庄周的哲学家,他在河边听到有人正在聊天,但是他只听到了一句话就能够明白整个对话的意思。这个故事表达了庄子的智慧和理解能力。
  • 成语结构
    主要由“一”和“听”两个字组成。
  • 例句
    1. 他对音乐非常敏感,一听到音乐就能够立刻感受到其中的情感。2. 她是一位资深的新闻记者,一听到重要的消息就能够立刻理解其内涵。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将“一听”与故事中的庄子联系起来,想象庄子在河边听到声音后立刻理解其意思的情景,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 延伸学习
    可以通过学习其他与听觉和理解能力相关的成语,如“耳聪目明”、“洗耳恭听”等,来进一步扩展对于这一主题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一听到妈妈的声音就知道她回家了。2. 初中生:老师一听到我们的借口就知道我们在逃避责任。3. 高中生:他是一位聪明的学生,一听到问题就能够迅速找到解决方法。4. 大学生:一听到朋友的声音,我就知道他现在的心情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