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拼音:
拼音:
注 音:
繁体字:
铜鼎tóng dǐng
简介
铜鼎是从陶制的三足鼎演变而来的,最初用来烹煮食物,后主要用于祭祀和宴享,是商周时期最重要的礼器之一。这件鼎为商代后期制品,至今器底仍保存有烟复。整体装饰繁杂、精细,圆润的鼎身配以圆涡纹、风鸟纹、蝉纹等纹样,造型和装饰协调自然,堪称商代铜鼎中的佳作。合金成分和铸造技术 商代铜器的主要金属成分是铜、锡和铅,从测定结果看,各个时期的不同器物在合金比例上并不一致。商代早期的一件铜爵经测定含铜92%,锡7%,而另一件锛则含铜98%,锡只有1%。盘龙城出土的商代中期铜礼器中,有的含铜81~88%,锡5~8%,铅1~6%;有的含铜71%,而铅则高达21~24%。安阳殷墟西区出土的40多件标本,无论是礼器或兵器,都有铜、铜锡、铜铅、铜锡铅等4种情形,不过,就礼器而言,似乎年代愈晚,以铅替锡的趋势愈明显。在铜器铸造方面,由于在郑州和安阳都发现有商代中期和晚期的铸铜遗址,而且铜器本身也保存有某些铸造痕迹,因此,可以对当时的铸造工艺作出一定的判断。商代铜器均采用合范方法铸造,范的多少则视器形而定。商代早期的铜爵是由2块腹范、1块□范、1块底范和1块芯座合范浇铸的,而商代晚期的铜爵则需用16块外范。商代中期除能够铸造大型器物外,已能用分铸的方法,将一些器物的附件预先铸好,再和主件铸接在一起,例如卣的提梁就是另行铸造的。商代晚期铸造技术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如司母戊方鼎的鼎身和四足是整体铸造的,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后再在其上安模、翻范、浇铸而成,根
据其体积和重量估计,所需金属料当在1000公斤以上,冶铸时必须有较大的熔铜炉,且有可能采用经地槽流注的方法进行浇铸。商代晚期还发展了铜镶玉的技术,例如妇好墓出土的玉援铜戈即是将玉戈援纳入铜内的陶范中铸成。藁城等地发现的铁刃铜钺也是采用这种技术铸成的。铭文 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铜器上至今未见铭文。大概到商代晚期的第二期,铜器上才出现铭文。较早的铭文只有很少几个字,大都是族徽图像、人名或父祖名,如妇好之类。商代末年始有较长的铭文,最长有三、四十字的,内容大抵是因受赏而为父辈作器。安阳后冈祭祀坑出土的戍嗣子鼎有铭文30字,是科学发掘以来所获商代铜器中铭文最长者。传出山东梁山的小臣□犀尊,有铭文27字,内容记帝辛十五年,王来征人方,赐小臣贝,关系到商代末年与人方间的战争。传世的有铭文37字,记帝辛二十年十一月戊辰,祭祀先王武乙之配妣戊,受师之赏而为其父作器。这些有明确纪年的铜器在商代铜器的编年研究上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