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沫
nián mò
  • 拼 音:nián mò
  • 注 音:ㄋㄧㄢˊ ㄇㄛˋ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发黏的唾液。 萧红 《生死场》一:“山羊嘴嚼榆树皮,黏沫从山羊的胡子流延着。”

  • 基本含义
    形容人言辞虚伪,不真诚。
  • 详细解释
    黏沫是由“黏”和“沫”两个字组成的成语。黏指的是粘附、附着的意思,沫指的是泡沫、泡泡的意思。黏沫形容人的言辞像泡沫一样虚假、不真诚。
  • 使用场景
    黏沫常用于贬义的语境中,用来形容那些虚伪、口是心非的人。可以用于描述某人言辞空洞、言不由衷、言而无信等情况。
  • 故事起源
    黏沫一词最早出现在《晋书·王衍传》中,记载了晋代王衍的一段典故。据说王衍曾经对人说:“我听到的风声,就像是黏沫一样,我不会轻易相信。”这段话意味着王衍对他人的言辞持怀疑态度,不轻易相信别人。
  • 成语结构
    黏沫是由两个形容词组成的成语,具有修饰性质,用来形容人的言辞。
  • 例句
    1. 他的话就像是黏沫一样,一点诚意都没有。2. 这个人口口声声说爱我,可是我觉得他的话都是黏沫,根本不可信。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法来记忆黏沫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的嘴里冒出很多泡沫,这些泡沫代表着他的言辞虚伪,不真诚的意思。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虚伪、不真诚有关的成语,如“假仁假义”、“虚伪”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他的话就像是黏沫一样,一点诚意都没有。初中生:这个人口口声声说爱我,可是我觉得他的话都是黏沫,根本不可信。高中生:在政治舞台上,很多政客的言辞都是黏沫,不可靠。大学生:在职场上,有些人的表现很黏沫,很难判断他们的真实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