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套
xū tào
  • 拼 音:xū tào
  • 注 音:ㄒㄩ ㄊㄠˋ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1).空洞的俗套。多指言辞、礼节。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一:“若今日所咏,明日亦可咏之;此人可赠,他人亦可赠之,便是空腔虚套,陈腐不堪矣!” 清 蒋士铨 《桂林霜·胁降》:“送来圆领乌纱帽,式样 云南 造,管取拜新恩,无须衍虚套。”
    (2).空敷衍。《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回:“有些虚套应酬的信,我也不必告诉 继之 ,随便同他发了回信, 继之 倒也没甚説话。” 张天翼 《清明时节》一:“ 罗二爷 做事向来不讲什么虚套的。”
    (3).空场面。 明 孙仁孺 《东郭记·顽夫廉》:“郭外遨游为汝笑,嘆英雄好是无聊,餬口墦间,骄颜枕畔,早覷破一生虚套。”

  • 基本含义
    指用虚假的言辞或手段欺骗他人,使对方陷入困境。
  • 详细解释
    虚套是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虚”表示虚假、不实,而“套”表示陷阱、圈套。虚套的基本含义是用虚假的言辞或手段欺骗他人,使对方陷入困境。这种欺骗常常是通过虚假的承诺、夸大的宣传或诱导他人做出错误的决策来实现的。
  • 使用场景
    虚套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某人用欺骗的手段或言辞来骗取他人信任或使他人受到损失。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用虚套来描述一些商业欺诈行为、政治欺骗手段或社交欺骗方式。例如,某人通过虚假的广告宣传来吸引消费者购买低质量的产品,我们可以说他是在用虚套来欺骗消费者。
  • 故事起源
    虚套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昭公十一年》这篇文字中。故事中,昭公想要攻打邻国齐国,于是派遣使者去齐国传达攻打的意图。使者在传达过程中使用了虚假的言辞,误导了齐国的国君。最终,齐国国君上当受骗,被昭公的计谋所困。
  • 成语结构
    虚套是一个动词短语,由两个汉字组成。
  • 例句
    1. 他用虚套来骗取了很多人的财产。2. 这个商家通过虚假的广告宣传来吸引消费者,是在用虚套来欺骗他们。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将“虚套”与欺骗行为相联想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用虚假的言辞将他人套住,使其陷入困境的场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欺骗相关的成语,例如“骗局”、“诈骗”等,以扩展对欺骗行为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用虚套来骗同学的零食。2. 初中生:这家公司通过虚假的广告宣传来吸引消费者购买他们的产品,是在用虚套来欺骗消费者。3. 高中生:政治家利用虚套来获得选民的支持,是在用欺骗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