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
  • 拼 音:
  • 注 音: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楞伽经 léng gā jīng

    佛教经名。少林寺僧觉远掌管藏经阁,内有一部达摩手书的《楞伽经》,其间却夹杂写有绝顶武学“九阳真经”的经文,拘泥不化的觉远将两种经文视为一体,不知不觉间竟然神功已成。(见金庸《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相传释伽牟尼在楞迦山讲说此经。现存有三种汉文译本,通行《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本,四卷。经文主旨,在以名、相、妄想(分别)、正智、如如等五法和徧计、依他、圆成等三性,说明宇宙万有皆是虚假不实,唯是自心所现,而导归于不生不灭之涅盘。又于八识中建立如来藏为第八含藏识,它含着善不善因,是认识世界一切的本源。菩提达摩以此经为禅宗“印心”的根据,唯识宗和早期禅宗亦以此作为主要典籍。金庸将之写入小说情节中。

  • 基本含义
    指人的思维或表情呆滞、木讷,没有生气或活力。
  • 详细解释
    楞伽经是佛教经典之一,也被称为《楞伽师宗》。成语“楞伽经”借用了佛经中的“楞伽”一词,形容人的神情呆滞,毫无生气或活力。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思维迟钝、反应迟缓,或者形容一个人的表情木讷、没有生气。
  • 使用场景
    这个成语通常用于贬义,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思维或表情呆滞、木讷,没有生气或活力。可以用在以下场景中:形容一个人在工作或学习中精神不集中,无法产生积极的思考或创意。形容一个人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缺乏热情和活力。形容一个人的表情呆板、木讷,不懂得表达自己的情感。
  • 故事起源
    楞伽经是佛教中的一部重要经典,主要讲述了人类的本性和觉悟的问题。成语“楞伽经”是从佛经中引申而来的,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思维或表情呆滞、木讷,没有生气或活力。
  • 成语结构
    楞伽经的结构是“楞伽 + 经”,其中“楞伽”是名词,表示佛经中的一种思想或状态;“经”是名词,表示佛教经典。
  • 例句
    1. 他在会议上的发言一直楞伽经,没有任何有价值的观点。2. 她的脸上总是挂着楞伽经的表情,看起来毫无生气。
  • 记忆技巧
    记忆成语“楞伽经”的方法可以是联想“楞伽经”这个词与佛教经典相关。你可以想象一个人坐在一堆佛经旁边,神情呆滞,毫无生气或活力,正好符合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如果你对佛教经典感兴趣,可以进一步了解《楞伽经》的内容和思想。此外,你也可以学习其他与思维、表情相关的成语,如“一脸茫然”、“板着脸”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看起来楞伽经的样子,一点也不开心。2. 初中生:上课时,他总是楞伽经,没有听到老师的问题。3. 高中生:考试前他楞伽经地看着书,结果考得很差。4. 大学生:他参加活动时总是楞伽经,没有与他人交流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