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比
pái bǐ
  • 拼 音:pái bǐ
  • 注 音:ㄆㄞˊ ㄅㄧˇ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释义]
    (名)修辞方式,用一连串结构类似的句子成份或句子来表示强调和一层层的深入。如:“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构成]
    动宾式:排|比
    [同音]
    排笔

  • 英文翻译

    1.{语} parallelism; parallel construction [form]; arrange in order

  • 详细解释

    ◎ 排比 páibǐ
    (1) [parallelism]∶修辞方式,用一连串结构相似、内容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来表示意思,用以增强语势,使内容得到强调
    (2) [put in order]∶依次排列,使相连
    排比声韵
    (1).亦作“ 排批 ”、“ 排枇 ”。安排,准备。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杂说》:“至十二月内,即须排比农具使足。”《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排批舟船,横军渡水。”《敦煌变文集·太子成道经》:“是时大王排枇鑾驾,亲自便往天祀神边。”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杂文》:“公闻之,即处分所司,排比迎新使。” 明 汤显祖 《邯郸记·闺喜》:“天来大喜音热坏我的耳朵,则排比十里笙歌接着他。”
    (2).排列连比;编排。 唐 元稹 《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係铭序》:“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则 李 尚不能歷其藩翰,况堂奥乎!”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二:“偶因见《岭海杂记》,有载六目龟出 钦州 ,只两眼,餘四目乃斑纹,金黄色,圆长,中黑,与真目排比,端正不偏。子细辨认,方知为非真目也。” 明 叶盛 《水东日记·<诗林广记>参评》:“ 潜溪 所谓搜求事迹,排比对偶,出於勉强之言,甚当。” 清 魏源 《<圣武记>叙》:“晚侨 江 淮 ,海警沓至,愾然触其中之所积,乃尽发其櫝藏,排比经纬,驰骋往復,先出其专涉兵事及尝所论议若干篇,为十有四卷。” 鲁迅 《且介亭杂文·买<小学大全>记》:“将其中的关于驾御 汉 人,批评文化,利用文艺之处,分别排比,辑成一书。”
    (3).修辞方式之一。由内容密切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贯的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或句子成分接连构成。 孙犁 《秀露集·读<蒲柳人家>》:“词句排比过长,有失于含蓄。”

  • 基本含义
    指使用连续的同样结构、同样的词语或短语进行修辞的一种修辞方法。
  • 详细解释
    排比是修辞学中的一种修辞手法,通过连续使用相同的结构、词语或短语,来强调事物的重要性、增加句子的节奏感和力度。排比常用于诗歌、文言文以及修辞较为丰富的文章中,能够让语言更加生动有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 使用场景
    1. 文学作品中:排比常常出现在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中,用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强调某种意义或增加语言的艺术感。2. 演讲和辩论中:排比技巧在演讲和辩论中非常常见,可以帮助演讲者或辩论者更加有说服力地表达自己的观点。3. 广告和宣传文案中:排比可以用来强调产品的优点、增加广告的吸引力,吸引读者或观众的注意力。
  • 故事起源
    排比作为一种修辞手法,起源于古代修辞学。在古代,排比被广泛应用于文学作品中,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和表达力。
  • 成语结构
    排比是一种修辞方法,没有固定的成语结构。它可以根据具体的修辞目的和语境来使用。
  • 例句
    1. 人生有起有落,有苦有甜,有泪有笑,有得有失,这就是人生的排比。2. 花开花谢,春去秋来,岁月如梭,光阴似箭,时光的流转是生命的排比。
  • 记忆技巧
    1. 与排比相关的词语有很多,如对仗、对偶、对仗句等,可以通过记忆它们的关联来记忆排比的含义和用法。2. 可以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排比句子,来加深对排比的理解和记忆。
  • 延伸学习
    1. 学习其他修辞手法:除了排比,还有很多其他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问等,可以进一步学习和了解。2. 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经典文学作品中常常使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通过阅读可以提高对修辞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小明的学习成绩排比得非常好,语文、数学、英语都是全班第一。2. 初中生:这部电影排比了人生的酸甜苦辣,让我受益匪浅。3. 高中生:作文中使用排比可以让文章更加生动有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4. 大学生:我喜欢读诗歌,因为诗歌常常运用排比这种修辞手法,让我感受到了语言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