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刑
míng xíng
  • 拼 音:míng xíng
  • 注 音:ㄇㄧㄥˊ ㄒㄧㄥˊ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1).明确的法令。《诗·大雅·抑》:“罔敷求先王,克共明刑。” 毛 传:“刑,法也。”《后汉书·阜陵质王延传》:“经有正义,律有明刑。”
    (2).指把犯人所犯罪状写在板上,置于其背以示惩罚。《周礼·地官·司救》:“三罚而士加明刑。” 郑玄 注:“加明刑者,去其冠饰,而书其衺恶之状,著之背也。”
    (3).严明的刑罚。《荀子·议兵》:“雕雕焉县贵爵重赏於其前,县明刑大辱於其后,虽欲无化,能乎哉?” 唐 白居易 《得甲去妻后妻犯罪请用子荫赎罪甲怒不许判》:“旋观怨偶,遽抵明刑。”
    (4).指严明刑罚。 宋 李纲 《谢落职依旧宫祠居住表》:“辅相失职,宜即明刑。天地有容,祗从薄责。”
    (5).谓以刑法晓喻民众。《南史·宋纪上·武帝》:“阜财利用,繁殖黎元,编户岁滋,疆宇日启,导德明刑,四境有截。”

  • 基本含义
    公开而严明的刑罚
  • 详细解释
    明刑是指刑罚公开,执行严明,以威慑犯罪,维护社会秩序。这个成语强调了刑罚的公正性和严肃性。
  • 使用场景
    在法律、司法、社会治安等领域中常用。可以用来形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刑罚制度严明,执行公正。
  • 故事起源
    《周书·宪志》中有记载:“明刑罚,以威慑为主,以教化为辅。”这个成语源于古代中国的法治思想,强调刑罚的公开和严明。
  • 成语结构
    由两个汉字组成,形容词+名词。
  • 例句
    1. 这个国家对犯罪分子实行明刑,以维护社会秩序。2. 古代的法律制度十分严格,对犯罪分子采取明刑。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法来记忆,想象一个法庭上,法官宣判刑罚时,场面庄重而公正,这个场景可以帮助记忆“明刑”的含义。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法律、司法相关的成语,如“法网恢恢”、“守法如山”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爸爸告诉我,只有实行明刑,才能让坏人害怕,保护好人们的安全。2. 初中生:在一些发达国家,他们的刑罚制度非常明刑,这让犯罪率很低。3. 高中生:明刑的执行能够起到威慑作用,但也要注意避免刑罚过重,保护犯罪分子的人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