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猩猩
  • 拼 音:
  • 注 音: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黄猩猩 - 简介

    黄猩猩学名猩猩,是亚洲唯一的大猿,体毛赤褐,长而稀少,面部有喉囊。由于外形怪异,被人们称为“外星人”。英文名实为马来语“林中野人”之意。成年雄性两颊生出“颊胝”,老年时脸呈圆盘形。猩猩栖居于海拔1500米的原始森林及次生林地带。单独或成对生活,树栖,日行性。平 时行动迟缓,在地面走动笨拙。以野果、树叶、种子、昆虫、鸟卵 及其他小动物为食。

    仅产在亚洲的加里曼丹岛及沙巴、沙捞越的低地热带雨林和苏门达腊西北部的亚奇山谷。

    外貌特征

    黄猩猩体态庞大,身毛粗长。体长约1.25-1.5米,最大可达1.8米,雄性体重约75公斤,人工饲养下可达100公斤。猩猩腿短,但胳膊长而有力,直立时可下垂至脚腕,两臂伸开约2.2米长。雌性比雄性小得多,平均体重40公斤。在灵长类中,除大猩猩外,黄猩猩体型最大。

    它的口阔鼻塌,下顿肥大,唇厚耳小,眼距很近。手足呈灰黑色,毛短或无毛。成年面颜呈蓝黑色,幼年的面色及手足均苍白,胸腹部无毛。猩猩的体毛棕红或桔黄,成年的雄猩猩面部周围皮肤下面长出大片组织硬块,看上去更显威武、凶猛。当雄性直立时它又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因此它的马来可文意为"森林中的人,猩猩是真正具有四只手的动物,它们在树上悬荡,如同树懒,慢慢吞吞,谨慎地移动身躯,绝无跳跃之举,在地面上行动,四肢并用,上身支撑手掌部,或双臂以拳拄地,如架拐而行。

    生活习性

    黄猩猩在树巢上睡觉,巢筑于树冠部位,距地面10-20米,每天新做一巢,巢是用树枝在树上筑成一个平台状。在天气寒冷时或下雨时,它们将树枝叶盖在身上保暖。

    黄猩猩主食水果,最爱吃的是芒果、无花果、榴莲,并吃树叶、树皮及蚁类等昆虫。

    猩猩一般单独或成对生活,有时结成小群,一个家族在一起。老年雄猩猩除在短暂的配偶期外,通常都过孤独生活,有领域性,以大声吼叫与其它个体联络,吼叫时喉囊振呜,声音可传出干米之外。

    繁殖

    繁殖期不固定,孕期8-9个月,每产1仔,5-7岁性成熟,寿命25-30年。北京动物园1959年开始饲养展出,1980年繁殖成功。

    猩猩在野外的生殖率很低,每四年才产一仔,且幼仔死亡率高达40%。

    濒危情况

    自从4万年前解剖学意义上的现代人侵入东南亚以来,人类就一直是猩猩的掠食者和竞争者。这种猿类在原先活动范围的灭绝大部分都是由人类的捕猎活动造成的。在历史上,人们为生存而进行的捕猎活动可能也是造成猩猩不连续地分布在婆罗洲和苏门达腊岛的原因。

    猩猩现在面临着在野外灭绝的境地。猩猩对伐木业很敏感,当伐木活动越来越密集的时候,它们就会完全地消失。自然保护区以外的大部分森林都已被改造成为了农田或者消失了。因此,保护猩猩的唯一有效途径就是在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内保留尽可能多的栖息地。

    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都已经建立了主要的森林保护区。超过90%的野生猩猩都生活在印度尼西亚,然而在上世纪90年代,印度尼西亚发生的经济和政治动乱使得人们开始在受到保护的地区伐木。这场动乱最后引发了婆罗洲毁灭性的森林大火,由此,该地区变得对与厄尔尼诺现象有关的长期干旱越来越敏感。

    人们只需坐在直升飞机上飞一小圈,就可以把当地森林流失的严重程度尽收眼底了。昔日苍翠茂密的大片森林,如今不复存在,已然化作了如棋盘般规整的赭石色的或者绿色的一块块方格田。这是油棕榈植被的典型景象。油棕榈的大面积种植自20世纪60年代起在马来西亚开始得以流行,并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蔓延到印度尼西亚等亚洲其它地方以及南美洲国家。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FMI),世界银行以及一些出口信贷机构所推出的多种多样的贷款服务和项目合作激励当地人们大量的种植这种农业作物,然而却没有预见到它所带来的毁灭性隐患。从1997年到1998年间,70%的大型火灾都是土地开发商们为了缩减开垦土地的成本费用而蓄意点燃的。事情败露之后,他们非但没有被有关当局逮捕,还继续采取这种毁灭性的手段牟取巨额利润而不受任何惩治。森林,猩猩们赖以生存的栖居所,正被大火侵吞。

    大火使得森林中的许多猩猩产生脱水,得上呼吸道疾病并且食物匮乏,甚至留下永远的伤害。尼亚鲁曼藤猩猩保育中心的工作人员在大火后拯救受伤的猩猩,将它们转移到安全的地区,收养那些成为孤儿的幼崽,而这些努力在不法分子的大火面前显得脆弱。

    令人们感到欣慰的是,当地政府和一些国际机构都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例如2006年底,美国与印尼政府在打击非法的原木砍伐活动中达成一致,并签署了协议。希望这些努力,能最终保住红毛猩猩最后的家园。

    与一个世纪以前相比,猩猩的数量已经减少了超过92%,而且在1993年和2000年之间,苏门达腊岛北部的数量就下降了整整一半。剩下的种群仅分布于一些小岛,而且它们将继续被隔离,因为猩猩很少向别处“移民”。因此,为了防止猩猩在野外灭绝,需要人类对剩下的森林进行认真的保护和积极的管理。保护机构

    西必洛红毛猩猩康复中心

    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两国正做出积极努力挽救这些动物,位于马来西亚婆罗洲的西必洛(SEPILOK)红毛猩猩康复中心正是一系列拯救计划的一部分。从1964年起,这个康复中心就开始收救和保护红毛猩猩,教导幼年猩猩攀爬的技巧,今天的西必洛已经成为马来西亚旅游和环境发展部直属的野生动物保护机构。

    人猿生存基金会

    婆罗洲人猿生存基金会(BOS)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该组织成立于1991年,一些印度尼西亚的上层人士和荷兰皇室推动促成了这一组织的成立。宗旨在于向公众介绍红毛猩猩,推动拯救和保护红毛猩猩栖息地,通过信息传播和教育宣传计划来提高公众对保护红毛猩猩的意识。在苏门达腊和婆罗洲的许多红毛猩猩栖息地,都可以看到基金会的专家和雇员的身影,丹麦人劳娜正是其中之一。

    劳娜是基金会在婆罗洲尼亚鲁曼藤(Nyaru Menteng)的分支结构负责人。那里收养了3000多只灵长目动物,其中有上百只是幼崽。这些被救助的动物主要来自政府部门的解救和森林大火中搜救出来的幸存者。当地的农民为了种植经济价值较高的棕榄,不惜烧毁原有的森林,2005年8月,由当地土地占有者们所蓄意点燃的一场大火,使得基金会收养的猩猩数量成倍增加。这些现实,令劳娜以及她的同事们痛心不已。

  • 基本含义
    形容人或事物外貌特别奇怪、异常。
  • 详细解释
    黄猩猩是一个由两个词语组成的成语,黄指的是颜色偏黄,猩猩是一种猿猴。黄猩猩这个成语形容人或事物的外貌特别奇怪、异常,与普通的形象相差很大。
  • 使用场景
    这个成语可以用于形容人的外貌奇特,也可以用于形容事物与众不同。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用于写作、演讲、讨论等场景。
  • 故事起源
    《庄子·逍遥游》中有一则故事,讲述了一只猴子的故事。这只猴子原本是黄色的,但因为它长得过于奇怪,被其他猴子排斥,最终变成了红猩猩。这个故事中的猴子外貌特别奇怪,所以后来人们用“黄猩猩”来形容奇怪、异常的人或事物。
  • 成语结构
    形容词+名词+名词
  • 例句
    1. 他穿着一身黄色衣服,看起来像个黄猩猩。2. 这个建筑设计非常独特,就像一座黄猩猩一样引人注目。
  • 记忆技巧
    可以将黄猩猩的形象牢记在脑海中,想象一只黄色的猩猩,它的外貌与普通猩猩不同,特别奇怪。通过形象记忆,可以更容易记住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形容外貌的成语,例如“如花似玉”、“面如土色”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穿着一身黄色的衣服,看起来像一只黄猩猩。2. 初中生:她的发型很奇怪,有点像黄猩猩。3. 高中生:他的穿着风格与众不同,总是像个黄猩猩一样引人注目。4. 大学生:这幅画的颜色搭配太奇怪了,看起来像一幅黄猩猩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