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
tài hé
  • 拼 音:tài hé
  • 注 音:ㄊㄞˋ ㄏㄜˊ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见“ 太和 ”。
    亦作“ 大和 ”。1.天地间冲和之气。《易·乾》:“保合大和,乃利贞。”大,一本作“ 太 ”。 朱熹 本义:“太和,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也。”《汉书·叙传上》:“沐浴玄德,禀卬太和。”《文选》作“太龢”。 唐 元稹 《竞渡》诗:“数极鬭心息,大和蒸混元。” 清 陈梦雷 《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神人之怨恫俱消,太和积为丰登之庆。”
    (2).人的精神、元气;平和的心理状态。 唐 刘长卿 《同姜濬题裴式微余干东斋》诗:“藜杖全吾道,榴花养太和。” 宋 司马光 《论燕饮状》:“伏望陛下当此之际,悉罢燕饮,安神养气……无益奉养者,皆不宜数御以伤大和。” 宋 陆游 《蓬户》诗:“白头万事都经遍,莫为悲伤损太和。”
    (3).谓太平。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吾子为太和之民,不欲仕 陶唐 之世乎。”《文选·颜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太和既融,收华委世。” 李善 注:“太和,谓太平也。” 唐 陆贽 《贞元九年冬至大礼大赦制》:“思与海内同臻大和。”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笔记·考古》:“天下太和,兵革不兴。” 清 唐孙华 《国学进士题名碑》诗:“昔闻有 明 全盛日,长养宇宙登太和。”
    (4).和睦。 清 恽敬 《答陈云渠书》:“然家庭大和,文史足用,仰不愧古,俯不愧今,吾弟固有以自乐矣。”
    (5). 魏 鼓吹曲名。《晋书·乐志下》:“改《上邪》为《太和》,言 明帝 继体承统, 太和 改元,德泽流布也。”
    (6).雅乐名。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雅乐部》:“郊天及诸坛祭祀,即奏太和、冲和、舒和三曲。”《金史·乐志上》:“乃取大乐与天地同和之义,名之曰‘太和’。”

  • 英文翻译

    1.【医】supreme harmony

  • 基本含义
    指和谐、和平、统一的状态。
  • 详细解释
    太和一词源自《易经·系辞下》:“大哉太和!故天地为之纪,宇宙为之镇,万物为之类。”意思是指大自然的和谐统一,宇宙间万物相互呼应、和谐共存的状态。在成语中,太和多用来形容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或者事物之间的和谐统一。
  • 使用场景
    太和一词常用于描述人际关系、社会和谐、国家统一等方面。可以用来形容家庭和睦、员工和谐合作、社会和平稳定等情况。也可以用来表达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等意义。
  • 故事起源
    太和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中,被认为是古代哲学家对宇宙和人类关系的描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太和的概念非常重要,被视为一种理想状态,人们常以此来期望和追求和谐与统一。
  • 成语结构
    太和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没有固定的词序。
  • 例句
    1. 他们一家人太和了,从来不吵架。2. 这个团队的成员相互配合,工作氛围太和。3. 中国历史上多次出现分裂局面,但最终都实现了太和统一。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将“太和”与和谐、统一等概念联系在一起记忆。可以想象一个家庭、一个团队或一个国家的人们和睦相处、和谐共事的场景,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和谐、统一的思考和追求,以及与太和相关的其他成语,如“太平盛世”、“天下太平”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班同学关系很好,大家在一起学习很太和。2. 初中生:学校组织了一次太和运动会,大家都积极参与,气氛很热烈。3. 高中生:希望国家能够实现真正的太和统一,让人民生活更幸福。4. 大学生:在大学里,我们要学会与不同背景的同学和睦相处,创造一个太和的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