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诘
mó jié
  • 拼 音:mó jié
  • 注 音:ㄇㄛˊ ㄐㄧㄝ ˊ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1). 维摩诘 (梵语vimalakīrti)的省称。意译为“净名”或“无垢称”。《维摩经》中说 维摩诘 是 毘耶离城 中一位大乘居士,和 释迦牟尼 同时,善于应机化导。曾经以称病为由,向 释迦佛 遣来问讯的 舍利弗 及 文殊师利 等宣扬大乘深义,为佛典中现身说法,辩才无碍的代表人物。 宋 苏辙 《谢人惠千叶牡丹》诗:“天女要知 摩詰 病,银瓶满送 洛阳 春。” 宋 陆游 《病中作》诗:“ 摩詰 病説法, 虞卿 穷著书。”
    (2).指 唐 王维 。 维 字 摩诘 。 清 侯方域 《倪云林<十万图记>》:“按画家分南北二宗, 摩詰 为南宗创始。”

  • 基本含义
    摩诘是一个佛教词语,指的是修行者通过苦行和修炼来摧毁自我,达到解脱的境界。
  • 详细解释
    摩诘源自佛教经典《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中的词语,摩诘是指通过摧毁自我来达到解脱的修行者。摩诘的修行方式包括苦行、忍辱、禅定等,旨在破除贪欲、嗔恨和无明的束缚,实现心灵的解脱和觉悟。
  • 使用场景
    摩诘这个成语在日常生活中较少使用,更多出现在佛教文化和相关的讨论中。可以用于描述一个人通过修行和苦行来追求心灵解脱的境界,或用于形容一个人在面对困境和挫折时能够坚持修行、忍辱和自我超越。
  • 故事起源
    摩诘一词最早出现在佛教经典《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中,该经是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讲述了佛陀智慧的教导和修行者追求解脱的道路。摩诘一词通过佛教经典的广泛传播,逐渐成为一个常用的成语。
  • 成语结构
    摩诘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没有特定的结构。
  • 例句
    1. 他一直坚持修行,真是个摩诘之人。2. 面对挫折,我们应该像摩诘一样坚持修行,超越自我。
  • 记忆技巧
    可以联想摩诘的发音“摩节”,将“节”字理解为修行的方法和方式,通过摩自己来达到解脱的境界。
  • 延伸学习
    如果对佛教文化和相关修行方法感兴趣,可以深入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和其他佛教经典,了解更多关于摩诘和其他佛教修行方式的内容。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摩诘是一个佛教词语,形容修行者通过苦行和修炼来摧毁自我,达到解脱的境界。2. 初中生:佛陀是一个摩诘之人,他通过修行和觉悟来指导众生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解脱。3. 高中生:面对挫折和困境,我们应该像摩诘一样,坚持修行和超越自我,寻求内心的解脱和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