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籙
  • 拼 音:
  • 注 音:
  • 繁体字:受籙
  • 基本解释

    1.古代皇帝自称受命于天,接受所谓天赐的符命之书,叫受箓。《诗·大雅·文王序》“ 文王 受命作 周 也” 唐 孔颖达 疏:“伐 崇 ,作 灵臺 ,改正朔,布王号於天下,受籙应《河图》。”
    2.指道家接受符箓。 刘师培 《<文说>序》:“由是 五祖 传灯, 灵素 受籙,师承所在,罔敢或遗,可谓文章之桎梏矣。”
    3.谓新皇帝登基按道家的仪式接受符箓。《隋书·经籍志四》:“后 周 承 魏 ,崇奉道法,每帝受籙,如 魏 之旧。”

  • 基本含义
    接受神灵的指引
  • 详细解释
    受籙是一个古代的宗教仪式,通过祭祀和祈祷,人们希望能够得到神灵的庇佑和指引。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接受到神明的指引,能够得到超自然的力量和智慧。
  • 使用场景
    受籙通常用于描述一个人在重要决策或困难时刻能够凭借超凡的智慧和直觉做出正确的选择。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某个领域有着非凡的才能和洞察力。
  • 故事起源
    受籙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宗教仪式。在古代中国,人们相信通过祭祀和祈祷,能够获得神灵的庇佑和智慧。在古代的官方仪式中,受籙是一种重要的仪式,用来接受神灵的指引和保佑。
  • 成语结构
    受籙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由“受”和“籙”两个字组成。其中,“受”表示接受,接纳的意思;“籙”是古代的一种宗教仪式,代表神灵的指引和保佑。
  • 例句
    1. 他在面临困难时,总能够受籙得到正确的指引。2. 她的才华和智慧让人觉得她是受籙的天才。3. 在重要的决策中,我们应该虔诚地祈祷,希望能够受籙做出正确的选择。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记忆“受籙”这个成语的起源和含义来帮助记忆。想象自己参与古代的宗教仪式,通过祭祀和祈祷,接受神灵的指引和庇佑,从而得到超凡的智慧和力量。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了解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和仪式,了解受籙在古代社会的重要性和影响。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希望在考试中能够受籙,得到好成绩。2. 初中生:他在比赛中的表现让人觉得他是受籙的。3. 高中生:在选择大学专业时,我希望能够受籙,做出正确的决策。4. 大学生:在面试时,我希望能够受籙得到面试官的青睐。5. 成年人:在创业的道路上,我希望能够受籙,做出明智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