髡缁
kūn zī
  • 拼 音:kūn zī
  • 注 音:ㄎㄨㄣ ㄗㄧ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亦作“髠緇”。指僧尼。僧人穿黑衣,故称。 明 徐渭 《<逃禅集>序》:“今之詆佛者,动以吾佛律之,甚至於不究其宗祖之要眇,而责诸其髠緇之末流。”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国事六·建文君》:“﹝ 明太祖 ﹞且见 建文 头颅颇偏,匣髠緇之具,戒曰:‘必婴大难,乃发。’” 清 陈大章 《王文成纪功碑》诗:“深谋豁达格神鬼,苦心退託随髠緇。”

  • 基本含义
    指被剃去头发,穿上黑色衣服的僧人。
  • 详细解释
    髡,古代指剃去头发;缁,黑色。髡缁形容僧人剃发为僧,穿上黑色的僧袍。
  • 使用场景
    用于描述穿着黑色僧袍的僧人,也可用于比喻一些人的形象或仪态。
  • 故事起源
    《论语·子罕篇》中有一段话:“子罕髡发而归,亦不愠。何缁乎之与?”,意为子罕剃发而回,也不生气。为什么要和剃发的僧人比呢?这里是用来形容子罕的形象,表示他的仪态非常好。
  • 成语结构
    主语+动词+宾语
  • 例句
    1. 那位和尚一身髡缁的打扮,给人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2. 他剃发为僧,穿上髡缁,一心修行。
  • 记忆技巧
    可以联想“髡”字的发音与“困”字相似,而“缁”字的发音与“子”字相似。可以想象一个被剃光头发,穿着黑色衣服的僧人在困境中修行的形象。
  • 延伸学习
    了解中国古代僧人的生活和修行方式,以及佛教的基本教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看到一位髡缁的和尚在寺庙里念经。2. 初中生:他的形象像一位髡缁的僧人,非常神秘。3. 高中生:在古代,剃发为僧,穿上髡缁是修行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