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食
huǒ shí
  • 拼 音:huǒ shí
  • 注 音:ㄏㄨㄛˇ ㄕㄧˊ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1).谓吃熟食。《礼记·王制》:“东方曰 夷 ,被髮文身,有不火食者矣。” 郑玄 注:“不火食,地气煖不为病。” 宋 陆游 《江北庄取米到作饭香甚有感》诗:“有时三日不火食,山蕎畬粟杂沙磣。” 康有为 《大同书》丁部:“ 云南 野人山 之毛人,皆由不火食之故,故生毛耳;若改火食,毛即脱落。”
    (2).指煮熟的食物,人间烟火食。 元 李好古 《张生煮海》第二折:“自家本 秦 时宫人,后以採药入山,谢去火食,渐渐身轻,得成大道。”《东周列国志》第四七回:“﹝ 萧史 ﹞日居 凤楼 之中,不食火食…… 弄玉 学其导气之方,亦渐能絶粒。”
    (3).举火煮饭。《荀子·宥坐》:“ 孔子 南适 楚 ,戹於 陈 蔡 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糂,弟子皆有饥色。”《晋书·苻坚载记上》:“ 坚 曰:‘ 汉祖 ……父母妻子为 楚 所囚。 平城 之下,七日不火食,赖 陈平 之谋,太上、妻子克全,免 匈奴 之祸。’” 南朝 梁 任昉 《奏弹刘整》:“ 寅 罢 西阳郡 还,虽未别火食, 寅 以私钱七千赎 当伯 。”
    (4).伙食,日常饭食。《北齐书·张纂传》:“﹝ 纂 ﹞輒令开门内之,分寄民家,给其火食,多所全济。”《黄绣球》第十七回:“反将购办的什物变卖,抵充房租火食。” 瞿秋白 《饿乡纪程》九:“他却要了我们买的面十铺德( 中国 秤合有三百斤面),算三个人在车上一个半月的火食。”

  • 近义词

    人烟、焰火烽火、烟火

  • 基本含义
    指火焰吞噬食物,比喻战争、灾难等带来的破坏和毁灭。
  • 详细解释
    火食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火指火焰,食指吃东西。这个成语的基本含义是指火焰吞噬食物,比喻战争、灾难等带来的破坏和毁灭。它形象地描述了火灾、战争等场景中火焰吞噬食物的情景,暗示了灾难带来的破坏力和毁灭性。
  • 使用场景
    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战争、灾难等带来的破坏和毁灭。它可以用于描述自然灾害、战争冲突等场景,也可以用来比喻某种情况下的破坏力和毁灭性。
  • 故事起源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了一个故事,说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为了防止有人谋反,下令焚烧书籍和破坏历史文物。这个故事中的“火食”形象地表达了破坏和毁灭的意思,后来成为了一个成语。
  • 成语结构
    火食是一个形容词+名词的结构,形容词火表示火焰,名词食表示食物。
  • 例句
    1. 战争带来的火食,让这个城市变得一片废墟。2. 自然灾害的火食,使得农田和房屋遭受了严重的损失。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想象火焰吞噬食物的画面来记忆这个成语。也可以将其与战争、灾难等场景联系起来,形成记忆的联想。
  • 延伸学习
    了解更多与战争、灾难相关的成语,如火烧眉毛、水深火热等,可以帮助扩展对火食这个成语的理解和运用。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战争带来的火食,让人们无家可归。2. 初中生:这场自然灾害给我们的家乡带来了巨大的火食,我们要共同努力重建家园。3. 高中生:战争的火食烧尽了人们的希望和梦想,我们应该珍惜和平。4. 大学生:这场灾难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火食,我们需要团结一致共同渡过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