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治
zá zhì
  • 拼 音:zá zhì
  • 注 音:ㄗㄚˊ ㄓㄧˋ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1).会审。《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公卿请遣宗正、大行与 沛郡 杂治王。”《汉书·楚元王刘交传》:“ 昭帝 初,﹝ 刘德 ﹞为宗正丞,杂治 刘泽 詔狱。” 颜师古 注:“杂谓以他官共治之也。”《新唐书·杨师道传》:“太子 承乾 得罪,詔与 长孙无忌 等杂治其狱。”《续资治通鉴·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命都事 刘正 等往按,狱弗具,復遣参政 张澍 等杂治之,竟置三人於死。”
    (2).综合治理。《明史·俞大猷传》:“宜建城设市,用 汉 法杂治之。”

  • 基本含义
    杂乱无章地治理。
  • 详细解释
    杂治是指处理问题或治理事务时没有明确的方法或条理,采取零散、随意的方式进行。通常情况下,这种杂乱无章的治理方法往往效果不佳,难以解决问题。
  • 使用场景
    杂治一般用于贬义,形容处理事务或治理问题的方式混乱无序、不科学。可以用于批评工作中的不规范操作或管理不善的情况。
  • 故事起源
    杂治一词最早出现在明代杨慎的《杂治》一书中,书中记载了当时明朝政府的治理方式混乱无序,举不胜举。因此,杂治成为了一个贬义词汇,用来形容无效的治理方法。
  • 成语结构
    杂治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没有特定的结构。
  • 例句
    1. 这个项目的管理太杂治了,导致进度一直拖延。2. 领导的工作方式太杂治了,没有一定的规范和条理。
  • 记忆技巧
    可以联想成一个人在治理问题时,手忙脚乱地乱抓一团,毫无章法。可以通过这个形象来记忆杂治的意思。
  • 延伸学习
    可以学习其他与治理相关的成语,如“有条有理”、“有章可循”等。这些成语都与规范、有序的治理方式相关。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的课堂管理太杂治了,导致我们学生经常吵闹。2. 初中生:这个学校的校规执行太杂治了,有些学生经常违规。3. 高中生: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措施太杂治了,导致污染问题一直没有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