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荒
  • 拼 音:
  • 注 音: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婚荒,目前性别比严重失衡,大量男性在婚姻问题上“未就业就已失业”;经济、社会地位不平等,单身男性竞争力差距拉大部分占据优势资源的男性“多吃多占”,“婚姻挤压”现状不容乐观,我国20周岁以下人口性别比例严重失衡,未来可能会有超过2500万人面临“婚荒”。

  • 详细解释


     目前状况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8年社会蓝皮书》显示,我国20周岁以下人口性别比例严重失衡,未来可能会有超过2500万人面临“婚荒”。《蓝皮书》指出,20多年来长期处于失衡状态的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如今逐步表现为20岁以下各年龄段人口性别比的上升态势。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得到的数据,20岁以下的人口中,年龄段越低,性别比越高:19-15岁者性别比为107.88,14-10岁者性别比为114.20,9-5岁者性别比为119.30,4-0岁者性别比为122.66。

    2007年广州户籍人口出生7.13万人,其中男性3.81万人,性别比为114.41。虽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 120.22,但相比正常范围(103~107)依然偏高。《蓝皮书》预计,大约在2010年前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生的人口将大量进入婚恋时期,由婚龄人口性别失衡所引起的“婚姻挤压”问题将越来越凸显出来,即使现在鼓励女性胎儿的养育,未来的“婚荒”也会颇为严重。

    在2010年前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生的人口大量进入婚恋时期,由婚龄人口性别失衡所引起的婚姻挤压问题将越来越凸显,即使现在鼓励女性胎儿的养育,未来的“婚荒”也会颇为严重。

    产生原因

    出生人口比失调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是传统文化的影响,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第二是社会保障体系滞后。农村中“养儿防老”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第三是国家在倡导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方面缺乏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例如,就业歧视等问题仍比较严重。

    产生问题

    一、婚姻挤压问题。再过15到20年,一部分大龄男青年由于找不到对象,只能到下一年龄段的女青年中找。如此循环下去,“老夫少妻”将不再是个别现象。而年轻男性与年长男性之间争夺配偶发生的人口冲突就会随着人口的失衡而进一步加剧。同时,大量的未婚男性出于自身的婚姻需求,甚至会采用拆散已婚家庭组建新家庭的方式,导致了家庭结构的不稳定。

    二、就业性别挤压问题。未来一二十年里,男性劳动力过剩,男性劳动就业将变得更为困难。

    三、男女比例失衡还容易滋生各种社会犯罪现象,家庭和社会不稳定风险系数会不断增大。

    四、养老保障结构问题。我国目前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鉴于目前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实际,未来几十年过低的老年性别比将会升高。在当前农村以家庭赡养为主的养老保障体制下,将造成大量终身未婚者没有子女养老的情况,这无疑增加了整个国家社会保障问题的复杂性。

    影响

    婚姻市场对男性青年“挤压”现象严重并不断恶化表示忧虑。1995年,我国15—29岁青年未婚人口比例为51.54%,15—35岁青年未婚人口比例为 38.23%;2000年,15—29岁、15—35岁组青年未婚比例分别为59.17%、40.8%,2005年的相应数据则分别上升为65.89%、 45.71%。

    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偏高,已使少年儿童性别比超出正常范围,随着时间推移必将影响未来人口结构,在这批人到达婚育年龄时会产生“婚姻挤压”现象,在乡村表现得更为明显,这意味着一部分较为贫困、条件较差的农村男性很难找到配偶。因为按照一般的社会心理习惯,婚配模式会遵循“男高女低”的规律,A男配B 女,B男配C女,C男没得配。

    相关数据显示,“婚姻挤压”的累积效应非常明显,年龄越大,“挤压”现象越严重:25岁以后,未婚青年的性别比超过200;30岁以后,超过 300;35岁左右,未婚人口性别比高达615。“婚姻挤压”会导致女性在婚姻市场上的价格更高,但同时对女性的生存状态、社会稳定也会造成很大的威胁。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6年3月公布的《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2005年11月1日零时,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总人口为130628万人。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计算,20岁以下人口总数为 36640万人,其中女性17049万,男性19591万,据此,预计将有2542万男性可能面临“婚荒”。

  • 基本含义
    指婚姻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状态,形容结婚的男女比较少,单身人口较多。
  • 详细解释
    婚荒一词由“婚”和“荒”组成。“婚”指婚姻,结婚;“荒”指荒凉、贫瘠。婚荒形容婚姻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状态,意味着结婚的男女比较少,单身人口较多。
  • 使用场景
    婚荒这个成语多用于描述当前社会中,结婚的人较少,单身人口较多的现象。可以用于社会调查、婚恋话题讨论、社会状况分析等方面。
  • 故事起源
    婚荒一词最早出现在2008年,由中国一家婚恋网站提出。当时,该网站发布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大城市的婚姻市场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即婚荒。此后,这个词汇被广泛使用并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 成语结构
    婚荒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由两个字组成,没有特定的结构。
  • 例句
    1. 最近媒体频频报道婚荒现象,许多年轻人都很焦虑。2. 由于婚荒,他决定去相亲,希望能找到合适的对象。3. 随着社会发展,婚荒现象在农村也逐渐显现出来。
  • 记忆技巧
    可以将“婚荒”与结婚市场供不应求的状态联系起来,形象地想象一个荒凉的婚姻市场,人们在那里寻找伴侣却无法如愿。这样的联想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婚姻市场的现状和相关的社会问题,如“剩女现象”、“光棍”等。还可以了解中国传统婚姻观念的变迁和现代社会对婚姻的影响。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妈妈说,现在很多人都不结婚,因为有婚荒。2. 初中生:我听说城市里的婚荒现象很严重,很多大龄单身人士找不到对象。3. 高中生:婚荒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我们关注和思考如何解决。4. 大学生:社会上的婚荒现象,让我对未来的婚姻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