遒正
qiú zhèng
  • 拼 音:qiú zhèng
  • 注 音:ㄑㄧㄡˊ ㄓㄥˋ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美好清正。《梁书·王规传》:“其风韵遒正,神峰标映,千里絶迹,百尺无枝。”

  • 基本含义
    形容人的品质高尚正直,作风刚正,言行举止庄重有力。
  • 详细解释
    遒正形容一个人的品德高尚,为人正直,言行举止庄重有力,有坚定的意志和正义感。
  • 使用场景
    常用于形容人的品质高尚,行为端正,为人正直的情况。可以用来表扬一个人的正直和坚定不移的品质。
  • 故事起源
    成语“遒正”最早出现在《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中,原文为“遒于正直”。据说这个成语的含义来源于古代人对于正直、刚正不阿的追求和赞美。
  • 成语结构
    遒正由两个汉字组成,遒和正,其中“遒”表示坚定、刚毅,“正”表示正直、端正。
  • 例句
    1. 他的品德遒正,一直以来都是大家的榜样。2. 这位领导的作风遒正,对待工作非常认真负责。3. 她的言行举止都很遒正,给人一种庄重而有力的感觉。
  • 记忆技巧
    可以将“遒正”与坚定正直的形象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强烈的形象记忆。可以想象一个站立笔直的人,表达出他的坚定正直和端正的品德。
  • 延伸学习
    了解更多与遒正相关的成语和词语,如“遒劲”、“正直”等。深入了解中国的传统美德和道德观念,学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高尚的品德和正直的行为。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说我们要做一个遒正的人,要诚实守信,不撒谎。2. 初中生:作为学生,我们应该树立遒正的形象,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3. 高中生:在面对考试作弊的诱惑时,我们应该保持遒正的品德,坚守道德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