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兵
yáng bīng
  • 拼 音:yáng bīng
  • 注 音:ㄧㄤˊ ㄅㄧㄥ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外国兵。《恨海》第一回:“忽然説各国公使已经电调洋兵入京,準备开仗。” 沙汀 《航线》:“一个背枪的洋兵,衔着烟斗,在光亮的甲板上踱着。”

  • 基本含义
    指外国士兵,特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列强派驻在中国的外国军队。
  • 详细解释
    洋兵一词源于中国近代史,最早用来指代来自西方国家的士兵。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入侵中国,派驻了大量的外国军队。因此,洋兵一词逐渐成为指代这些外国士兵的代名词。洋兵这一词语在历史上常常带有一种侵略、占领的意味。
  • 使用场景
    洋兵这一成语通常用于描述外国军队进入中国的历史事件,也可以用于表达对外国侵略的不满和抵抗。在现代汉语中,洋兵也可以比喻那些不了解中国文化、价值观念的外国人。
  • 故事起源
    洋兵一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近代史的辛亥革命时期。在此期间,中国人民为了推翻清朝的统治,积极参与抵抗外国列强的斗争。洋兵这一词语在那个时候开始流行起来,成为了描述外国军队的代名词。
  • 成语结构
    洋兵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没有固定的结构。
  • 例句
    1. 在那个时代,中国人民为了抵抗洋兵的侵略,付出了巨大的牺牲。2. 他在战场上英勇抵抗洋兵,成为了民族英雄。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洋兵这个词语。可以想象一个中国士兵在面对外国军队时的勇敢抵抗,以及洋兵这个词语所代表的历史意义。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近代史,特别是清朝末年和辛亥革命时期的历史事件,以及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抵抗运动。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在历史课上,我们学习了洋兵入侵中国的故事。
  • 2. 初中生
    在这个成语中,洋兵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抵抗精神。
  • 3. 高中生
    通过研究洋兵这一成语的起源和历史背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复杂性。
  • 4. 大学生及以上
    洋兵这一成语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忆,也是对中国民族精神的反思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