邑邑
yì yì
  • 拼 音:yì yì
  • 注 音:ㄧˋ ㄧˋ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1).忧郁不乐貌。《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人生一世閒,安能邑邑如此!” 宋 梅尧臣 《送通判黄国博入浙》诗:“洗荡生前邑邑不平气,付与沧海之水随滔滔。” 苏曼殊 《与刘三书》:“ 剑妹 十五回乡,云一週可返,今踰半月尚未来,殊邑邑。”
    (2).微弱貌。《楚辞·刘向<九叹·远游>》:“张絳帷以襜襜兮,风邑邑而蔽之。” 王逸 注:“邑邑,微弱貌也。”
    (3).谦抑貌。《古文苑·班固<十八侯铭·将军青阳侯王吸>》:“邑邑将军,育养烝徒。” 章樵 注:“邑邑,谦抑貌。”

  • 基本含义
    和睦相处、友好相待
  • 详细解释
    邑邑是指人们和睦相处、友好相待的状态。它强调了社会关系中的和谐与友善,表达了人们相互尊重、互相帮助的美好愿望。
  • 使用场景
    邑邑常用于形容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可以用于夸奖人们之间的友好关系,也可以用于提醒人们要和善待人、友好相处。
  • 故事起源
    邑邑一词出自《左传·僖公十二年》:“邑邑有亲,乃惠。”这句话意思是:“有亲戚关系的人,应该互相帮助。”这句话中的“邑邑”形容人们亲密友好的样子,后来被引申为和睦相处、友好相待的意思。
  • 成语结构
    邑邑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由两个相同的“邑”字组成。
  • 例句
    1. 他们一家人邑邑相助,度过了困难时期。2. 这个社区的居民邑邑和睦,形成了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 记忆技巧
    可以将“邑邑”与“友友”进行联想,两个字的发音相似,都表达了友好相处的含义。可以想象一群朋友在一起和睦相处的场景,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和睦相处、友好相待的价值观,如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班同学邑邑相助,一起完成了课堂作业。2. 初中生:班级同学之间邑邑相互帮助,共同进步。3. 高中生:在学校里,我们应该邑邑友好相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4. 大学生:大学生活中,要学会邑邑友好相处,与同学、室友和谐相处。5. 成年人:社会上人与人之间要邑邑相助,共同构建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