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 拼 音:
  • 注 音: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在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中,要警惕真正的敌人。

  • 详细解释


     发音

    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wēng dé lì

    原文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译文

    一只河蚌张开蚌壳,在河滩上晒太阳。有只鹬(yù)鸟,从河蚌身边走过,就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急忙把两片壳合上,把鹬嘴紧紧地钳住。鹬鸟瓮声瓮气地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世上又会少一只蚌!”河蚌也瓮声瓮气地说:“假如今天你的嘴拔不出去,明天你的嘴拔不出去,世上又会多一只死鹬!”河蚌和鹬鸟吵个不停,谁也不让谁。这时,恰好有个打鱼的人从那里走过,就把它们两个一起捉去了。现在用来比喻双方相持不下,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寓意】:

    在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中,要警惕真正的敌人。

    用法

    复句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用于劝诫人。

    近义词

    渔人得利、两败俱伤、从中渔利

    反义词

    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 基本含义
    比喻两个强者争斗时,第三者趁机得利。
  • 详细解释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源自《庄子·齐物论》。鹬和蚌分别代表两个争斗的对手,渔翁则是旁观者。当鹬和蚌相争时,渔翁趁机捕捞鱼获得了利益。这个成语形象地表达了在争斗中旁观者常常能够从中获得好处的道理。
  • 使用场景
    常用于形容两个强者争斗时第三者趁机获得利益的情况。也可以用来比喻在别人争斗时自己趁机获取好处的情况。
  • 故事起源
    《庄子·齐物论》中讲述了一个故事,说有一天,一只鹬和一只蚌在争夺食物时发生了争斗,而旁边的渔翁趁机捕捞了鱼。这个故事通过形象的描写,告诉人们在争斗中旁观者往往能够获得好处。
  • 成语结构
    主要由四个词语组成,分别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 例句
    1. 在公司的竞争中,两家大公司争斗不休,而小公司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2. 这场比赛中,两支球队在争夺冠军的道路上互相厮杀,但最终黑马队趁机夺得了冠军,真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啊!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两只鸟和一只贝壳在争夺食物时,旁边的一个渔夫趁机捕捞鱼得利的情景。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类似意思的成语,如“因小失大”、“损人利己”等,来拓展对于利益得失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两只小鸟在争夺虫子时,一只聪明的小鱼趁机吃了它们,真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啊!2. 初中生:两个同学在争夺班级的代表职位时,班长趁机得到了更多的权力,真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3. 高中生:两个政治家在竞选总统时展开激烈的争斗,而另一位政治家则趁机获得了更多的支持者,鹬蚌相争渔翁得利。4. 大学生:两家大公司在市场上展开竞争,而一家小公司趁机发展壮大,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情景在商业界屡见不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