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博客
  • 拼 音:
  • 注 音: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民生博客-简介

    江西官员集体实名开博,始于江西省委领导的一篇关于“网络问政”的文章。2008年江西文明网推出了全国首家《民生博客》专栏,一周年之际已有53位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开通了实名博客,共发表博文289篇,总访问量已突破173200人次。部分“空壳博客”没有实质内容,有的半年都没更新过一次。

    民生博客-背景

    在江西,广大党政领导干部利用网络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已逐渐成为了一种工作常态。江西文明网自2008年7月份至今,一年多时间内有60多位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先后实名开设“民生博客”,开创了全国少有的官员集体网络问政之风。官员集体网络问政现象又一次掀起了全国舆论广泛关注。

    当中国网民亲切地称胡锦涛总书记为“涛哥”、温家宝总理为“温哥”之时,当省委书记苏荣“与省内外朋友共商加快江西发展大计”活动收到各类建言4.2万条、在与省内外网友现场和在线交流中点击量突破了1000万人次时,我们发现互联网政治已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网络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逐渐成为广大党政干部的工作常态。

    “郡县治,天下无不治”。在中国的行政体制中,县一级政权在我们党和国家的机构设置中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位置,是最重要的行政单位之一。“民生博客”网络平台的建设正是把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人作为其主要服务群体。

    民生博客-关注

    民生博客自2009年九月份受到国内多家媒体关注后,国庆期间,又一次掀起了全国舆论的广泛关注。这和江西大力提倡党政干部开通博客、利用网络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休戚相关。民生博客有关负责人表示:“县(市、区)在我国的行政体制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级政权,我们开通民生博客的本意,是尽可能地动员县级党政领导通过博客问政,及时解决一些民生问题。同时,希望推进民主政治的步伐,帮助公众有序地参与政治,培养一批有责任感的公民群体。”

    据了解,“民生博客”开通一年多来,共发博文数百篇,累计访问几十万人次,收集各类留言5000多条。

    2009年7月21日,苏荣书记在人民网发表文章《“网络问政”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体现》,文中指出:利用网络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体现,也是党委、政府工作的一个创新。研究熟悉网络,善于运用网络,学会用网民能够接受的语言和方式开展网络交流,是现代领导干部必备的素质之一,必须掌握的一门学问。

    7月21日对江西文明网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一年前江西文明网推出了全国首家《民生博客》专栏,一周年之际已有53位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开通了实名博客,共发表博文289篇,总访问量已突破173200人次。

    中央党校党建研究部副主任戴焰军认为,互联网对推进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作用不可低估。“官员开博能引起网民的强烈关注,说明了公众参与政府及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得到很大的提高。”省委党校公共管理学教研部副主任魏星河教授说,网络有巨大的吸引力,在网络政治文明的建设初期,官员的执政方式和观念都面临着转型、转变,官员必须直面网络,“绕不开,也躲不掉”。

    民生博客-深思

    官员们当初开博并不是主动自愿,由此出现“空壳博客”很容易理解。因此,要让“民生博客”名副其实,首先要让官员从心里接受。出现“空壳博客”,有些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首先是官员开设“民生博客”的风气没有真正形成。如果主动开博官员越来越多形成风气,“空壳博客”就会越来越少。因为在一个争先写博客氛围中,“空壳博客”很难存在。

    要想让官员开博成风,职位越高权力越大的官员越要带头示范。只有当省级官员、地市级官员勤于写博客时,在县级官员乃至乡镇官员中才会避免“空壳博客”出现。

    其次是官员博客缺少“安全”保障。由于博客是相对个性化的空间,因此要允许官员在博客中有个性张扬,甚至要允许官员说错话。但现实是,因为官员有特殊身份,个人观点往往被当成官方声音,担心招惹是非,所以有话不敢说。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就表示,“以前自己是新闻发言人,如果批评某个现象,或者说了某些话,由于身份所限,别人都会认为是代表教育部,现在不受身份制约,反而能够更尽情地发挥自己。”一方面在制度上要允许官员在博客中张扬个性,充分表达观点。另一方面公众也要包容官员博客的某些观点。

    再者是对官员的思想教育不够。一个原因是某些官员对博客这种载体认识还不充分,没有正确认识“博客问政”的价值,思想还停留在传统的问政模式上。另一个原因是某些官员对民生问题不够重视,认为写“民生博客”会给自己增加工作负担,不仅要在博客中回应民意,还要在博客之外来落实民意。

  • 基本含义
    指关注人民生活问题的博客,用以形容关注社会民生问题的人或组织。
  • 详细解释
    民生博客是由“民生”和“博客”两个词语组合而成的成语。其中,“民生”指的是人民的生活,包括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博客”指的是网络上个人或组织发布观点、交流信息的平台。民生博客指的是关注人民生活问题的博客,用以形容关注社会民生问题的人或组织。
  • 使用场景
    民生博客通常用于描述那些通过博客、微博等网络平台,关注并发表关于人民生活问题的观点、建议、报道等内容的个人或组织。例如,政府官员可以开设民生博客,与民众进行互动,了解民众的需求和诉求。
  • 故事起源
    民生博客这个成语起源于中国互联网的发展。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博客、微博等网络平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关注社会问题。民生博客成为了一个热门的网络词汇,用以描述那些关注人民生活问题的个人或组织。
  • 成语结构
    民生博客是一个由两个词语组成的成语,结构简单明了。
  • 例句
    1. 他开设了一个民生博客,用以关注和报道社会上的民生问题。2. 她是一个关注民生问题的博主,经常在她的民生博客上发表相关观点。
  • 记忆技巧
    可以将“民生博客”这个成语与关注人民生活问题的网络平台联系起来,通过在网络上关注和发表相关内容来帮助记忆。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了解民生问题的定义、分类和解决方法,以及通过网络平台传播民生问题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在民生博客上看到了很多关于环保的文章。2. 初中生:我喜欢关注民生博客,了解社会上的各种问题。3. 高中生:我打算开设一个民生博客,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社会民生问题。4. 大学生:我在民生博客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教育不公平的观点。5. 成年人:我每天都会浏览几个民生博客,了解社会上的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