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君罔上
  • 拼 音:
  • 注 音:
  • 繁体字:
  • 详细解释
  • 词语解释
    qī jūn wǎng shàng ㄑㄧ ㄐㄩㄣ ㄨㄤˇ ㄕㄤˋ

    欺君罔上 

    欺骗蒙蔽君上。 元 杨朝英 《叨叨令·叹世》曲:“他待学欺君罔上 曹丞相 ,不如俺葛巾漉酒 陶元亮 。”《三国演义》第二回:“四方盗贼并起,侵掠州郡。其祸皆由十常侍卖官害民,欺君罔上。”《绿野仙踪》第三回:“则 张翀 造言生事之迹实,而欺君罔上之罪定矣。” 郭沫若 《高渐离》第三幕:“你明明在欺君罔上,窝匪通敌。”

  • 基本含义
    指蒙蔽、欺骗君主、上级,使其失去正确的判断力。
  • 详细解释
    欺君罔上是一个由三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欺”表示欺骗、蒙蔽;“君”指君主、上级;“罔”表示迷惑、使失去判断力;“上”表示高层、上级。整个成语的意思是指欺骗君主或上级,使其失去正确的判断力。
  • 使用场景
    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某人蓄意欺骗上级,使其无法正确判断形势、做出明智的决策。它可以用于讽刺、批评那些不忠诚、不诚实的人。
  • 故事起源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了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相传,在楚汉战争中,项羽是楚国的一位将领,他在攻打秦国时,曾经被刘邦派去攻打秦国的关中。不过,项羽却没有按照刘邦的指示行动,而是自作主张地攻打了咸阳。结果,刘邦趁机率军攻入关中,夺取了咸阳,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这个故事成为了欺君罔上这个成语的典故。
  • 成语结构
    主体为“欺君”,修饰成语的部分为“罔上”。
  • 例句
    1. 他利用谎言欺君罔上,最终被揭穿并受到了惩罚。2. 这个政府官员利用职务之便,欺君罔上,使得国家财政遭受巨大损失。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帮助记忆这个成语:1. 将成语分解为三个部分:欺、君、罔上,分别记忆它们的意思。2. 将故事起源与成语联系起来,想象项羽欺骗刘邦,使他失去正确判断力的场景。
  • 延伸学习
    了解更多与权谋、官场有关的成语,如“欺上瞒下”、“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用假假期的理由欺君罔上,结果被老师发现了。2. 初中生:政治课上,老师告诉我们不要欺君罔上,要坦诚对待问题。3. 高中生:历史上有很多政治家利用欺君罔上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4. 大学生:在职场上,有些人为了个人利益不择手段,甚至欺君罔上。希望这个学习指南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欺君罔上”这个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