钤识
qián shí
  • 拼 音:qián shí
  • 注 音:ㄑㄧㄢˊ ㄕㄧˊ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打上印记。《清史稿·后妃传·文宗显皇后》:“閲定,两太后以 文宗 赐 同道堂 小璽鈐识,仍以上旨颁示。”

  • 基本含义
    指明、证明。
  • 详细解释
    钤,古代官吏用以盖章的印章;识,辨别、判断。钤识形容明确、确凿的证明或判断。
  • 使用场景
    常用于正式场合,表示明确、确凿地证明或判断某事物。
  • 故事起源
    钤识的故事起源于《史记·李斯列传》。当时,秦始皇为了加强统治,下令将天下图书收集起来,然后将其烧毁,只留下一些有益于国家的书籍。李斯作为秦始皇的宰相,负责此事。为了鉴别哪些书籍是有益的,李斯在每本书前盖上了自己的印章,作为钤识。这个故事成为了“钤识”的来源。
  • 成语结构
    主要由两个词语组成,没有特定的成语结构。
  • 例句
    1. 他的证据是钤识的,无法抵赖。2. 这份报告经过钤识,证明了我们的观点。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将“钤”字与“盖章”联系起来,将“识”字与“判断”联系起来,来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同时,可以结合故事起源中的情节,将秦始皇下令烧毁图书的场景与“钤识”的含义联系起来。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判断、证明相关的成语,如“确凿无疑”、“不容置疑”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在考试中得了满分,老师给我钤识了。2. 初中生:这篇文章的观点有力,论据充分,堪称钤识之作。3. 高中生:历史上的一些事件,通过考古学的发现,得到了钤识。4. 大学生:科学研究需要严谨的实验证明,才能被学术界钤识。5. 成年人:法庭上需要钤识的证据,才能证明被告的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