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纳
nà nà
  • 拼 音:nà nà
  • 注 音:ㄣㄚˋ ㄣㄚˋ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1).沾湿貌。《楚辞·刘向<九叹·逢纷>》:“裳襜襜而含风兮,衣纳纳而掩露。” 王逸 注:“纳纳,濡溼貌也。” 唐 刘禹锡 《踏潮歌》:“翌日风迴沴气消,归涛纳纳景昭昭。” 宋 梅尧臣 《石笋峰》诗:“明明落溪口,纳纳喧滩齿。”
    (2).包容貌。 唐 杜甫 《野望》诗:“纳纳乾坤大,行行郡国遥。” 清 方文 《芜湖访宋玉叔计部感旧》诗之一:“乾坤纳纳同心少,何日能忘此际情。”

  • 基本含义
    形容非常细小、微弱。
  • 详细解释
    纳纳源自佛教词语“纳”,意为微小、细微。成语“纳纳”表示非常细小、微弱之意,形容事物微不足道或力量微弱。也可以用于形容声音非常轻微。
  • 使用场景
    常用于文学作品、口语中,用来形容某些事物微不足道或力量微弱,也可以用来形容声音非常轻微。
  • 故事起源
    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明代的《西游记》中,原文是“纳纳儿、纳纳儿,快睡吧”,用来形容孩子的声音非常轻微。后来逐渐演变为表示微小、微弱的意思。
  • 成语结构
    形容词+纳纳
  • 例句
    1. 这个问题纳纳不足道,不值一提。2. 他的声音纳纳得连老鼠都听不见。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纳纳”这个词语的发音与“那那”相似,可以想象一个非常微小的物体或声音,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了解更多与微小、微弱相关的成语,如“弹丸之地”、“微不足道”等,扩展词汇量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这只小蚂蚁纳纳的,它连一颗米都搬不动。2. 初中生:这场雨纳纳地下了一整天,连草都没湿透。3. 高中生:他的演讲声音纳纳得连教室最后一排的同学都听不见。